第112章 落幕(第2页)

这场悲剧撕开了友情最危险的悖论:

当一方以纯粹的光明拥抱世界,另一方却在阴影里丈量人心的深浅。

赵铭的坦荡如同燃烧的太阳,而孙亮的阴暗恰似吞噬一切的深渊。

深渊从未感激太阳的温暖,反而觊觎其光芒,妄图据为己有。

就像古希腊神话中,伊阿宋为夺回金羊毛不择手段,背叛了曾为他赴汤蹈火的赫拉克勒斯,利益的诱惑足以将最坚固的情谊碾作齑粉。

人性的复杂恰在于此——它既是天使手中的烛火,能照亮寒夜、温暖人心;

也是魔鬼手中的匕首,轻易就能刺穿信任的胸膛。

孙亮的贪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次自我说服、道德滑坡的叠加。

他将赵铭的善意曲解为炫耀,把自身的匮乏归咎于命运不公,最终在扭曲的认知中走向疯狂。 这让人想起,有些人同样被欲望裹挟,在追求权力与财富的路上,将真情踩在脚下。

或许真正健康的友情,应当如林间并行的两棵树:

根系在地下相互扶持,枝叶在风中彼此致意,却始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过度的亲密会模糊边界,无条件的付出可能滋养贪婪,而毫无保留的信任,有时反而成为刺伤自己的利刃。

有人说过“生命不是一支蜡烛,而是一道绚丽的闪电。”在照亮他人的同时,更要守护好自身的光芒。

檀香在鎏金香炉中蜿蜒升腾,每一缕青烟都似扭曲的记忆,缠绕着窗棂透入的光斑。

我盘坐在蒲团上,掌心的老茧与青砖地面的凹陷贴合,却感受不到一丝实感,仿佛整个人都在被记忆的漩涡吞噬。

孙亮临终时狰狞的面容、赵铭消散前哀怨的眼神、苏婉娘自缢时飘荡的裙摆,如走马灯般在脑海中循环播放,最终与墙上《道德经》卷轴上“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字迹绞成乱麻。

“为什么?”这个疑问如淬毒的匕首,反复剜着心脏。

若天道果真公正,为何让赤诚之人蒙冤受屈,却纵容奸恶之人肆意妄为?

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掌心的剑茧,这些曾引以为傲的修行印记“难道我们毕生追寻的善恶,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剧?”

若天道真的无善无恶,那我们拼尽全力斩妖除魔、守护正道,究竟是在与谁抗争?又为何而战?

目光落在案头古朴的青铜八卦盘上,乾阳坤阴的爻象静静相对

爷爷“天地如大炉,阴阳化万物”的教诲突然在耳畔炸响。

心脏猛地一颤,仿佛有一道闪电劈开了迷雾。

“或许天道从不用人类的标尺衡量善恶。”

我喃喃自语,声音发颤,却带着一丝兴奋的颤抖。

它就像那亘古不变的西季,春风化雨与暴雪肆虐皆是自然的韵律,没有褒贬,没有偏爱。

孙亮的贪婪、赵铭的善良,不过是天道运行中不同的轨迹,正如黑夜与白昼交替,本就无对错之分。

深吸一口气,丹田处沉寂的真气随着思绪的流转缓缓苏醒。

随着气息在经脉中游走,灵台逐渐清明,那些纠结的困惑如晨雾般在暖阳下消散。

“人追寻正义,不是为了迎合天道,而是为了守护心中的光。”

我闭上眼,感受着真气的涌动,心中的迷茫被坚定取代。

当夕阳的余晖染红窗纸时,我缓缓睁开双眼,眼中褪去了往日的锐利与偏执,取而代之的是沉静与通透。

起身推开房门,晚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拂过脸颊,远处孩童嬉笑追逐的声音传来,充满生机与希望。

这一刻,我终于明白,所谓修行,不是参透天道的奥秘,而是在看清世事的残酷与无常后,依然能以悲悯之心对待苍生,以坚定之志守护善意

在这“不仁”的天道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有情”之路,即便这条路布满荆棘,也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