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4 章 嘴不能停
紧接着,又一位朝臣朝朱元璋深深一揖,而后转身面向朱标,振声道:“太子殿下,儒家倡导‘仁政’,《论语》云‘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d~i\n·g^d?i_a*n/k′a.n.s¨h!u~.~c+o*m¨如今翻旧账追缴田赋,又借此分士族田地,如此手段,未免严苛。”
“古之仁君,以宽厚待民,以仁德抚众。士族之家,累世经营,即便有所疏忽,亦应以教诲引导为主,而非这般强硬惩处。
此举恐令天下人以为殿下行事刚猛少恩,非仁君之所为,亦不符我朝以儒治国、怀柔天下之道。
还望殿下深思,以宽仁之心,行仁慈之政,方不负陛下与天下百姓所望。”
朱元璋听闻,脸色微沉,心中不悦。
此时,杨宪赶忙出列,向朱元璋行了一礼,转身对着方才发言的朝臣说道:“大人此言差矣。儒家虽倡仁政,然亦重‘义’字。《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今山东士族坐拥大量田产,却逃避赋税,致使朝廷税赋亏空,百姓负担不均,此乃不义之举。
陈园大人依摊丁入亩之策,令其补交田赋,以正国法,此为大义所在。~精?武?小¨税~旺? ?埂/薪+蕞¢全′
再者,‘仁’非无原则之姑息,乃‘爱人’,然这些士族行径,己损百姓生计,何谈爱人?
若放纵此等不义之行,才是对天下百姓不仁。
故太子殿下支持陈园之举,正是以天下天下为念,行仁君之道。”
那朝臣听了杨宪之言,并不服气,当即反驳道:“杨大人所言虽引经据典,然曲解圣意。《论语》亦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重在强调自省与改过。
对于士族,应给予其自省改过之机,而非当即严惩,此举方显仁厚。如此急切追缴旧赋、分其田产,实乃操之过急,失了为政者之宽厚。”
杨宪微微一笑,从容应答:“大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礼记·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当下之急,乃解决税赋不均、民生困苦之根本。
士族逃避税赋,致使国库空虚,民生艰难,此为本末倒置。若不及时纠正,何以安天下?
且《春秋繁露》亦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我等行事,当以天下正道为准则,岂能因些许姑息之仁,而坏了天下天下?”
那朝臣面色涨红,争辩道:“杨大人莫要偷换概念。\x~x`s-c~m¢s/.?c·o¨m?《中庸》讲‘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为政之道,讲究平衡。既不可放纵士族,亦不应过于严苛。如今之举,只重惩处,不见教化,绝非中庸之道。”
杨宪神色坚定,回应道:“大人误解中庸之意。中庸非无原则之折中,而是‘时中’,即因时制宜。
当下山东局势严峻,百姓苦不堪言,若再行迟缓教化之法,无异于抱薪救火。
《荀子·富国》曰‘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先以法正其行,使赋税公平,百姓富足,而后教化方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