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9 章 内阁(第2页)
徐达暗自观察良久,愈看愈觉心惊。如此举措,竟令政务处理之效率大幅提升,且因兼听多方意见,决断也更为合理恰当。当真是妙极,妙不可言!
次日退朝后,徐达求见朱元璋,帝允之。徐达遂将东宫诸事,一一奏与朱元璋知晓。朱元璋目光投向二虎,二虎赶忙回禀:“启奏陛下,都卫司之人确知太子殿下召了些许翰林院学士,然具体所为之事,未曾过问。”
都卫司可对众人行监视之责,然太子朱标,不在其列。
朱元璋向二虎吩咐道:“去东宫,把标儿给咱唤来。”
未几,朱标便至御书房,躬身行礼道:“儿臣见过父皇,见过徐叔叔。”
朱元璋向朱标问及召集翰林学士之缘由,朱标遂将常孤雏书信中所写之内阁雏形,详详细细讲述一番。
徐达开口问道:“太子殿下,此计是小孤雏告知于你?”
朱标应道:“正是,徐叔叔。我觉着重新批示中书省己批之奏折,非但工作量未减,流程反倒重复繁琐。故而修书一封,向常大哥请教可有更高效且能集众人智慧之法以处置政务。未曾想常大哥果真有法,此计儿臣己在东宫施行数日,成效显著。”
朱元璋并未言语,只在心中将朱标所言流程细细思量,愈想愈觉其中意味深长。
然朱元璋亦察其中不妥,旋即开口道:“标儿啊,小孤雏此方法固然甚善,却存一问题。倘若日后这些人身居实权要职,彼时权势恐盛,一旦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便难以制衡了。”
朱标禀道:“父皇,常大哥于书信中己然提及,这些人仅有建言权,并无决策权,且他们亦不会获授实职官位,仅是以幕僚身份,获些许财物赏赐罢了。再者,儿臣以为,若要将此办法推行于朝堂,可使这些人成为父皇您的幕僚,却绝不可令其担任六部主官或侍郎等握有实权之职。虚名、钱财可予之,然大权万不可授。如此,或可保平衡之势。”
徐达思索片刻后问道:“然这些人经一段时日历练,终究需授以官职,否则何以人尽其才?且彼等未必甘愿长久以幕僚身份留任,此恐非长久之策啊。”
朱标说道:“此仅为提升理政效率之手段,短期内无需赋予这些人实权。不过,可令这些人组为一班,对中书省之决策加以审核,最终再由父皇定夺。且此等人之任免,皆由父皇首接把控,不受中书省节制。如此,或能形成与中书省相互监督之机制。”
朱元璋闻之,觉朱标所言在理。然其心中更念,常孤雏这小子缘何能想出此计?忆其幼时,虽亦读书,却怎瞧都不似那饱读诗书之辈,倒更像个莽撞小子。
如今前往辽东不过数年,竟己如此出类拔萃,着实令人生畏。实言相告,朱元璋心底还真存了几分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