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年 5 月:电磁脉冲中的密钥防线
卷首语
【画面:1968 年 5 月的核电磁脉冲测试场,脉冲模拟器的电弧在金属笼内闪烁,卫星通信设备的指示灯因冲击瞬间熄灭。特写电磁脉冲密钥重置器,37 千安 / 米的阈值刻度与 37 级优先级红色标记完全对齐,重置计时器显示 “19 秒”,与核爆指令传输时长参数表形成重叠投影。数据流动画显示:37 千安 / 米阈值 = 37 级优先级 x1 千安 / 米?级,19 秒重置时间 = 19 位基础密钥 x1 秒 / 位,2 万吨级抵御当量 = 历史防护标准 2 万吨 x1.0 安全系数,三者误差均≤0.3%。字幕浮现:当电磁脉冲冲击通信设备,37 千安 / 米的阈值与 19 秒的重置时间共同筑起密钥防线 ——1968 年 5 月的测试不是简单的抗干扰实验,是加密系统对核爆环境的实战化验证。】
【镜头:陈恒的铅笔在脉冲参数表上划出 “37 千安 / 米” 的警戒线,笔尖 0.98 毫米的痕迹与阈值刻度线形成精准平行,与 1964 年齿轮模数标准呼应。技术员调校重置器旋钮,19 秒的倒计时与脉冲冲击波传播时间完全同步,电磁强度计的指针在 37 千安 / 米处颤动,设备外壳的防脉冲涂层厚度标注 “0.98 毫米”,与核心部件防护标准一致。】
1968 年 5 月 7 日清晨,核电磁脉冲测试场的金属防护笼在朝阳下泛着冷光,卫星通信设备的天线指向空旷的冲击区,电缆线如蛛网般连接至脉冲模拟器。陈恒站在控制掩体的观察窗前,指尖贴在冰冷的玻璃上,窗上的凝结水顺着 “37 千安 / 米” 的标记线滑落,1967 年 11 月的再入数据加密图谱复印件上,3700c的高温参数旁被批注 “电磁脉冲防护需同步强化”。
“第 7 次预测试准备就绪,脉冲强度 37 千安 / 米。” 测试组长老郑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电流杂音,他身旁的模拟器控制面板上,红色数字 “37” 在显示屏上持续闪烁,与 1966 年密钥同步器的 37 级指示灯排列完全一致。陈恒点头示意启动,掩体的震动传感器开始计数,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模拟冲击。
首次测试的电磁脉冲如预期般袭来,防护笼内瞬间闪过刺眼白光,通信设备的指示灯集体熄灭,密钥系统显示 “彻底失效”。陈恒在掩体中翻看故障报告,设备参数表显示所有密钥生成模块因脉冲过载烧毁,与 1965 年核爆测试中暴露的电磁脆弱性问题如出一辙。控制桌前的团队成员脸色凝重,晨光透过掩体缝隙照在参数图谱上,37 千安 / 米的阈值线被阴影切割成两段。
连续三天的测试均以密钥失效告终,掩体会议室的日光灯下,团队成员围着设备残骸分析。“普通加密设备扛不住核电磁脉冲,必须设计专用重置机制。” 老工程师周工用镊子夹起烧毁的密钥芯片,“1967 年做低温防护用了油脂,现在得用物理隔离加快速重置。” 他从档案袋里翻出 1966 年的电磁环境报告,“当时测算的核爆电磁脉冲强度正好 37 千安 / 米,这就是天然的触发阈值。”
陈恒的目光落在脉冲强度与恢复时间的对应表上,37 千安 / 米的数值让他想起贯穿多年的 37 级优先级标准,19 秒的核爆指令传输时长则与 19 位基础密钥形成时间关联。“设计电磁脉冲密钥重置器,用 37 千安 / 米做触发条件,19 秒完成密钥重建。” 他在黑板上画出防护逻辑,“就像 1964 年齿轮的模数定义精度,这两个参数将定义脉冲防护的基准。”
重置器的核心设计在争议中推进,有人质疑 19 秒的重置时间过长,但陈恒坚持这个数值:“核爆后 19 秒内完成密钥重建,正好赶上第一波指令传输。” 技术员小李按参数制作原型机,触发阈值精确校准至 37 千安 / 米 ±0.5,重置程序的代码长度控制在 19kB,与密钥位数形成 1:1000 比例,设备外壳的防脉冲涂层厚度采用 0.98 毫米,延续齿轮模数的防护标准。
5 月 15 日的改进测试中,加装重置器的设备首次接受 37 千安 / 米脉冲冲击。陈恒在掩体中紧盯着监测屏,白光闪过的瞬间设备指示灯熄灭,但 19 秒后开始按规律闪烁,密钥生成器显示 “重建完成”。测试数据显示,重置后的密钥匹配成功率达 98.7%,与 1967 年的最佳水平持平,掩体的欢呼声差点盖过设备运行的嗡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