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年 11 月:再入高温中的补偿
卷首语
【画面:1967 年 11 月的导弹试验场,再入数据显示器的波形因畸变扭曲,红色误差数值跳动至 0.73%,超出 ±0.37% 的允许范围。特写温度传感器的 3700c读数,与密钥修正参数发生器的 “3700” 数值同步闪烁,高度计每公里跳动一次的脉冲信号与密钥更新指示灯形成节奏呼应,数据完整性仪表盘最终定格在 99.7%,与 1966 年核爆数据加密成功率形成 0.5% 递进。数据流动画显示:3700c密钥修正参数 = 3700c÷1000=3.7 修正系数,每公里密钥更新频率 = 再入段平均高度 37 公里 ÷37 级优先级,±0.37% 误差允许值 = 37 级优先级 ÷ 容错系数,99.7% 完整性 = 历史最高值 99.2%+0.5% 补偿增益,四者误差均≤0.01%。字幕浮现:当高温扭曲再入数据,3700c的温度参数与每公里更新的密钥共同编织防护网 ——1967 年 11 月的修复不是简单的技术补丁,是加密系统对极端再入环境的精准适应。】
【镜头:陈恒的铅笔在温度 - 修正参数对应表上划过 “3700c→3.7” 的连线,笔尖 0.98 毫米的痕迹与表格刻度形成 1:10 比例,与 1964 年齿轮模数标准呼应。技术员调校高度传感器,每公里一次的脉冲信号与再入轨迹曲线形成共振,远处高温模拟器的温度显示 “3700±50c”,与弹头再入实测数据完全吻合,数据完整性的 “99.7%” 数字与 1966 年核爆加密成功率形成渐变曲线。】
1967 年 11 月 7 日清晨,导弹试验场的控制中心弥漫着柴油和金属的混合气味,再入数据模拟系统的显示屏上,本应平滑的波形突然出现锯齿状畸变,红色误差数值从正常的 0.12% 飙升至 0.89%。陈恒站在屏幕前,指尖无意识地敲击控制台边缘,1966 年 11 月的弹头高温测试档案翻开在 “3700c” 那页,纸张边缘因反复翻阅已微微卷曲,上面的八进制转换公式 “3700→7164” 仍清晰可见。
“第 19 次再入模拟数据畸变超标。” 技术员小李的声音带着焦虑,他将打印出的数据报表递给陈恒,报表上的畸变峰值正好出现在高度 37 公里处,与再入段的气动加热峰值区间完全重合。陈恒盯着报表上的温度曲线,3700c的高温标记处,加密数据的比特错误率突然跳变,这与 1966 年密钥同步时的温度干扰现象如出一辙。
连续三天的模拟测试均出现相同问题,控制中心的气氛愈发凝重。帆布棚里,大家围着再入轨迹图讨论,图上标注的 “37 公里气动加热峰值区” 被红笔反复圈画,旁边的密钥容错率参数 “±0.37%” 已被炭笔涂得模糊。“高温导致传感器漂移,加密算法跟不上参数变化。” 老工程师周工敲着桌子分析,他从工具箱里翻出 1965 年的高温传感器校准记录,“当时核爆测试也遇到过 3700c的温度干扰,靠人工修正数据。”
陈恒的目光落在温度与高度的对应表上,3700c的高温区间正好覆盖 30-40 公里高度,每公里的温度变化率约为 37c。“把温度转化为密钥修正参数,每公里更新一次密钥。” 他突然拍板,在黑板上画出补偿逻辑:“3700c对应 3.7 的修正系数,每降低 100c,系数减 0.037,和 37 级优先级的容错标准一致。” 这个思路源自 1967 年 10 月的异地校准经验,用动态更新对抗参数漂移。
首次测试补偿算法时,小李按陈恒的设计编写程序,将 3700c拆解为 37 个 100c区间,每个区间对应固定修正值。当模拟弹头进入 37 公里高度,密钥修正参数自动跳至 3.7,数据畸变率立刻降至 0.42%。但陈恒发现,在高度 30 公里处仍有 0.51% 的超标,这意味着温度采样频率不够,无法捕捉快速变化的加热过程。
“提高温度采样频率至 37 次 / 秒。” 陈恒让技术员调整传感器参数,这个频率是 37 级优先级的 1 次 / 秒对应值。二次测试时,每公里高度的温度采样点从 19 个增加到 37 个,密钥更新的响应时间从 0.98 秒缩短至 0.37 秒,畸变率稳定在 0.36%,刚好控制在 ±0.37% 的允许范围内。“温度变化每公里 37c,采样 37 次,修正 37 级参数,完美闭环。” 小李兴奋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笔尖力度 37 克力的刻痕深度正好 0.037 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