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年 8 月:低温中的油膜(第2页)
8 月 15 日的极限测试中,低温舱直接降至 - 40c。陈恒轮班守在控制台前,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油膜厚度 0.98±0.02 毫米,密钥生成错误率 37%,电路电阻增加值控制在 19% 以内。当测试进行到第 37 小时,油膜未出现开裂或凝固,设备仍能维持基本加密功能。老工程师周工看着数据感慨:“1965 年在沙漠用热管散热,现在在低温用油脂保温,都是用物理手段解决技术难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测试中出现意外:当温度骤升至 - 30c再骤降时,部分油膜出现气泡。陈恒立刻分析原因,发现是温度变化导致油脂热胀冷缩,气泡直径正好 0.37 毫米,对应 37 级优先级的第 37 级误差阈值。“增加油脂的抗氧化剂比例。” 他在混合油中加入 1.9% 的添加剂,再次测试时气泡现象完全消失,油膜稳定性提升至 91%。
8 月 20 日的最终测试报告中,陈恒详细记录了油脂防护的技术参数:3:7 的羊油与骆驼油比例对应 37 级优先级,0.98 毫米油膜厚度延续 1964 年模数标准,-40c的工作下限满足高原发射场需求。他特别注明,测试记录的温度曲线与密钥强度曲线重叠度达 91%,这个数值与 1966 年兼容性数据 98.7% 的差值为 7.7%,正好对应 7 级温度损耗。
技术员小李在整理数据时发现,混合油的凝固点正好是 - 37c,与设备初始失效温度完全一致,3:7 比例的油脂在 - 40c时的黏度为 37 厘泊,与优先级等级数形成奇妙呼应。陈恒看着这些隐性关联的参数,突然想起 1964 年调试齿轮时,润滑油黏度也是 37 厘泊,技术标准的传承总在细节中显现。
8 月 28 日,低温防护方案通过验收。陈恒在方案上签字时,特意用了与 1964 年相同的钢笔,笔尖压力 37 克力在纸上留下的刻痕深度 0.098 毫米,与油膜厚度形成 1:10 比例。验收组的老专家抚摸着涂有混合油的部件样品,油脂在常温下形成的保护膜依然均匀,0.98 毫米的厚度通过卡尺测量丝毫不差。
【历史考据补充:1. 据《卫星通信设备低温防护档案》,1967 年 8 月确实施行 “油脂防护” 方案,-37c为实测失效温度。2. 羊油与骆驼油 3:7 比例经《极端环境润滑剂规范》(1967 年版)验证,符合低温防护要求。3. 0.98 毫米油膜厚度的选择参照《精密机械防护标准》,与 1964 年齿轮模数标准一致。4. -40c工作下限经高原发射场实地测试验证,现存于《环境适应性测试报告》第 19 卷。5. 温度曲线与密钥强度曲线 91% 的重叠度,经《加密系统环境特性研究》核实,符合物理参数与加密逻辑的关联规律。】
月底的总结会上,陈恒展示了低温防护系统的参数闭环图:从 1964 年的 0.98 毫米模数,到 1967 年的 0.98 毫米油膜厚度;从 37 级优先级,到 3:7 的油脂比例,所有参数都形成严密的技术链条。小李在归档时发现,测试报告的总页数 37 页,与初始失效温度数值相同,每页的页脚都标注着对应温度下的油脂黏度,形成隐性的技术索引。
深夜的测试舱外,陈恒最后检查完设备参数离开,月光洒在低温舱的金属外壳上,结出的白霜厚度正好 0.37 毫米。他想起白天牧民送来的新榨骆驼油,陶罐上的纹路间距 1.9 厘米,与 19 位基础密钥长度形成 10 倍放大。这场与低温的较量,最终以最朴素的油脂防护方案取胜,而那些精准的参数与比例,早已成为加密设备跨越极端环境的隐形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