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随竹影 作品

初刻拍案惊奇卷七 唐明皇好道集奇人 武惠妃崇禅斗异法(第2页)

这一年八月中秋夜,月光皎洁如银,天空万里无云。唐玄宗在宫中赏月,听着笙歌,饮着美酒。他倚着白玉栏杆,仰头望着明月,思绪万千,心中感慨不已。有词为证:“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透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蛇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遍地,欲跨彩云飞起。”唐玄宗不禁感叹道:“这明月普照天下,光芒如此璀璨,月中必定有非同寻常之处。听说嫦娥偷吃仙药后,奔月住在月宫,既然月中有宫殿,应该可以游览一番。只是怎样才能上去呢?”他急忙传旨宣召叶法善。叶法善应召而来,唐玄宗问道:“尊师的道术,能否带我到月宫一游?”叶法善回答:“这有何难!请陛下即刻启程。”说罢,他将手中的板笏往空中一掷,瞬间出现一条如银链般的桥,一直延伸到月亮里。叶法善扶着唐玄宗踏上银桥,桥面平稳好走,他们每走过一段,身后的桥便随之消失。没走多远,他们来到一个地方,露水打湿衣裳,寒气刺骨。前方有一座玲珑的四柱牌楼,抬头望去,上面挂着一块大匾额,写着六个金字。唐玄宗认出是“广寒清虚之府”六个字。于是,他和叶法善从大门走了进去。只见庭前有一棵巨大的桂树,枝叶繁茂,树荫不知覆盖了多少里。桂树之下,无数身着白衣的仙女,骑着白鸾翩翩起舞。庭阶上,还有一群同样打扮的仙女,各自手持一件乐器,正在演奏,与跳舞的仙女相互呼应。这些仙女看到唐玄宗和叶法善走进来,既不惊讶,也不招呼,依旧自顾自地吹奏、起舞。唐玄宗看得入神,叶法善指着她们介绍道:“这些仙女名为‘素娥’,身上穿的白衣叫做‘霓裳羽衣’,她们所奏的曲子,名叫《紫云曲》。”唐玄宗向来通晓音律,他跟着节奏,默默地将乐曲记了下来。后来回到宫中,他把这首曲子传授给杨贵妃,并将其命名为《霓裳羽衣曲》,这首曲子流传于乐府之中,成为唐朝难得一见的美妙乐章,这都是后话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唐玄宗听完仙曲,感觉寒冷,想要返回人间。叶法善驾起两片彩云,彩云平稳如地,无需迈步,二人便回到了人间。路过潞州城上空时,他们仔细倾听,谯楼的更鼓正敲三下。此时月色更加明朗,把潞州城照得如同白昼,城中景象清晰可见。夜深人静,四周一片寂静。叶法善说:“臣侍奉陛下在深夜来到此地,城中百姓并不知道。陛下刚刚学习了仙乐,何不在此演奏一曲?”唐玄宗欣然道:“甚好,甚好。只是方才没有带玉笛来。”叶法善问:“玉笛在哪里?”唐玄宗说:“在寝殿中。”叶法善说:“这有何难!”他伸手一指,玉笛便从云中飘落下来。唐玄宗大喜,接过玉笛,回忆着在月中学到的节奏,吹奏了一曲。他又从袖中摸出几枚金钱,洒向城中,随后乘着月色返回皇宫。直到现在,民间还流传着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那天夜里,潞州城中有些睡不着的人,听到嘹亮的笛声,觉得不同寻常。有人起身倾听,却发现笛声是从半空中传来,不知是怎么回事。第二天,有人在街上捡到金钱,便向官府报告。官府官员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于是上表奏闻朝廷。十几天后,奏表送到唐玄宗手中。玄宗看了奏表,心想:“八月十五夜里,有天乐降临潞州城,还捡到金钱,这是国家的祥瑞,值得万分庆贺。”玄宗心中明白其中缘由,不禁开怀大笑。从那以后,他对叶法善更加敬重,就像对待张果一样,时常将他们二人留在宫中,有时一起下棋,有时比试小法术,以胜负为乐 。

一天,张果和叶法善在宫中下棋,唐玄宗收到鄂州刺史的表文。表文称,本州有个仙童叫罗公远,精通道术。原来,刺史迎春那天,人群中出现一个身穿白衣、身高丈余、模样怪异的人,众人见了纷纷惊逃。旁边一个小童喝道:“孽畜!怎敢擅自离开,惊动官府?还不速速离去!”那人一声不吭,拎起衣角,匆匆跑了。府吏觉得小童行为异常,一把将他抓住,带到官府,向刺史禀明情况。

刺史询问小童姓名,小童回答说姓罗,名公远,还称刚才是守江龙上岸看春,自己喝令它回去。刺史不信:“你怎么知道是龙?得让我亲眼见到真形才行。”小童说:“请等到后天。”到了约定日子,小童在水边挖了个一尺深的小坑,距离江岸一丈多,引来江水。刺史和郡人都来围观,只见一条五六寸长的白鱼随流游进坑中,跳跃两下后渐渐变大。一道青烟从坑中升起,霎时间,黑云遮空,天色昏暗。小童喊道:“大家快到津亭上去!”众人正跑着,电光闪烁,大雨倾盆而下。过了一会儿,雨势稍歇,只见一条大白龙从江心腾起,龙头直插云霄,许久才消失不见。刺史看得真切,立刻上表奏明,还让罗公远随表进京面见皇帝。

唐玄宗把这事告诉张果和叶法善,让罗公远与他们相见。张、叶二人见了罗公远,大笑道:“这村童能懂什么?”二人各自拿起一把棋子,握在拳中问:“我手里有什么?”罗公远笑道:“都是空的。”等二人摊开手,果然没有棋子,而棋子都在罗公远手中。张、叶二人才知道这小童有些本事。唐玄宗让罗公远坐在叶法善下首,当时天气寒冷,几人围炉而坐。

剑南有一种果子叫“日熟子”,一天一熟,但送到京城就不新鲜了。张果和叶法善每天用仙法派人去取,过午必定送到,所以唐玄宗总能吃到新鲜的果子。这天到了晚上还没送来,二人心中疑惑,商量道:“难道是罗公远捣鬼?”便一直盯着罗公远。原来罗公远刚到炉边,就把火箸插在灰里,见他们起疑,才笑嘻嘻地把火箸拔起来。没多久,使者就到了。叶法善质问:“今天为何来迟?”使者说:“刚要到京城,就看见火焰连天,根本过不去,刚才火灭了才赶来。”众人都惊叹佩服罗公远的法术。

当时杨贵妃还没入宫,武惠妃深受唐玄宗宠爱。玄宗崇奉道教,惠妃却笃信佛教,各有所好。惠妃信任的僧人叫金刚三藏,也是个奇人,道术与叶法善、罗公远不相上下。有一次,唐玄宗驾临功德院,突然背痒,罗公远折下竹枝,化作七宝如意,给玄宗挠背,玄宗十分高兴,转身问金刚三藏:“大师也能这样吗?”三藏说:“罗公远用的是幻化之术,臣为陛下取来真的如意。”说着从袖中拿出一个六宝如意献上。玄宗刚接过三藏的如意,手中罗公远的如意立刻变回竹枝。玄宗回宫后告诉武惠妃,惠妃十分开心。

唐玄宗想去东洛,对惠妃说:“我和你一起去,让叶法善、罗公远和金刚三藏也随行,看他们斗法,一决胜负,如何?”武惠妃欣然同意:“臣妾愿一同前往观看。”于是传旨安排车驾,不久便到了东洛。当时正在修建麟趾殿,庭中有一根大方梁,长四五丈,直径六七尺。唐玄宗对叶法善说:“尊师试试把这梁举起来。”叶法善领命施法,只见方木一头抬起几尺,另一头却纹丝不动。玄宗问:“尊师神力非凡,为何只抬起一头?”叶法善奏道:“三藏让金刚神众压住了一头,所以抬不起来。”其实叶法善是故意这么说,想让武惠妃有面子,好让三藏展露本事,然后再胜过他。武惠妃听了,暗喜佛法高深。三藏也以为是实话,颇为得意。只有罗公远低着头,只是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玄宗有些不服气,又对三藏说:“法师既然神力非凡,叶尊师比不上你。这里有个铜瓶,法师能念咒把叶尊师收入瓶中吗?”三藏领命放好铜瓶,让叶法善按佛门之法盘腿而坐,念动咒语。咒语还没念完,叶法善的身体就慢慢缩小,靠近瓶口。念到第二遍,叶法善已到瓶口,“嗖”地一声钻了进去。玄宗心中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叶法善还没出来,玄宗又问三藏:“法师既然能让他进去,能让他出来吗?”三藏说:“进去难,出来是我的拿手本领。”于是又念起咒来,可念完咒语,叶法善还是没出来。三藏着急了,接连念了好几遍,依然没有动静。玄宗惊道:“难道尊师出事了?”脸色都变了。武惠妃也大惊失色,三藏慌了神,只有罗公远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玄宗问他:“现在怎么办?”罗公远笑道:“陛下不必担心,法善就在附近。”三藏又念了一会儿咒,叶法善还是没出来。正没辙时,高力士来报:“叶尊师求见。”玄宗大惊:“铜瓶还在这儿,他从哪儿来的?”急忙召见询问。叶法善答道:“宁王邀臣吃饭,刚才正在施法,要是当面奏请陛下,肯定不让去,正好借着入瓶的机会,到宁王家吃了饭才回来。要不是法师的咒语,还去不成呢。”玄宗大笑,武惠妃和三藏这才放下心来。

叶法善说:“法师已经施过法了,现在该我回礼了。”他拿来三藏的紫铜钵盂,放在炉中烧得通红,然后拿在手里随意摆弄,就像拿着普通物件。突然,他双手捧起钵盂,朝着三藏的光头猛地扣下去,三藏吓得大叫一声,慌忙逃走,玄宗大笑起来。罗公远说:“陛下觉得有趣,其实这只是道家的小把戏,叶师何必展示!”玄宗说:“尊师何不也施展一法,让朕开心开心?”罗公远问:“请问三藏法师,想让我施展什么法术?”三藏说:“贫僧请求护住袈裟,试试罗公能否取走。取不走,是罗公输;取得走,是贫僧输。”玄宗大喜,众人一同来到道场院,观看他们比试。

金刚三藏搭建了一座法坛,点燃香火。他把袈裟放进银盒,再套上好几层木函,仔细锁好,放置在法坛之上。随后,三藏自己在坛上打坐。唐玄宗、武惠妃和叶法善都看到,坛中出现一层菩萨,外面环绕着一层金甲神人,最外层还有一层金刚,圣贤们一个挨着一个,防护十分严密。三藏目不转睛地守护着,不敢有丝毫懈怠。

罗公远坐在绳床上,谈笑自如,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举动。众人都紧紧盯着他,可他却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过了好一会儿,唐玄宗忍不住说:“怎么这么慢?难道很难取到吗?”罗公远回答:“臣不敢自夸有本事,也不知道能不能取到,让三藏打开看看就知道了。”唐玄宗便让三藏开函取袈裟。三藏见层层封锁完好无损,心中暗喜,可打开银盒一看,不禁叫出声:“糟了!”里面空空如也,袈裟早已不翼而飞。三藏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半天说不出话来。

唐玄宗拍手大笑,罗公远上奏道:“请派人到臣的院内,打开柜子就能拿到。”宫中使者领命而去,不一会儿,袈裟就取来了。唐玄宗看着袈裟,问罗公远:“朕见菩萨尊神防护森严,你是用什么办法取出来的?”罗公远解释道:“菩萨力士,是圣中的佼佼者;甲兵诸神,只是道术中的小角色。至于太上至真的玄妙之处,不是一般术士所能理解的。刚才是玉清神女去取的,就算有菩萨金刚守护,他们连神女的身形都看不见,取起来就像走在平坦大道上,有什么阻碍呢?”唐玄宗听了十分高兴,赏赐给罗公远大量财物。叶法善和金刚三藏也都对罗公远的神通佩服不已。

唐玄宗想跟罗公远学习隐形术,罗公远却拒绝了,他说:“陛下是真人转世,肩负着保国安民的重任,身为万乘之尊,学这种小法术有什么用呢?”唐玄宗听了大怒,厉声责骂他。罗公远见状,直接钻进殿柱里,还大声数落唐玄宗的过失。唐玄宗更加愤怒,下令劈开柱子抓他。柱子劈开后,罗公远又躲进了玉碣中。唐玄宗命人把玉碣砸成几十片,每一片上都有罗公远的影像,却拿他毫无办法。最后,唐玄宗只好向他道歉,罗公远这才突然出现在面前。

唐玄宗再三恳切地请求,罗公远只好答应传授,但没有倾囊相授。唐玄宗和罗公远一起施展隐形术时,确实没人能察觉。可一旦罗公远不在,唐玄宗自己尝试,总会露出一些破绽,不是衣带现形,就是幞头脚露出来,宫中的人一下子就能发现。唐玄宗知道罗公远没有教全,便赏赐了许多金银绸缎,想讨他欢心。有时甚至用威严恐吓道:“不全部传授,立刻处死!”但罗公远根本不把这话当回事。

唐玄宗怒不可遏,喝令:“拖出去斩首!”刀斧手领命,将罗公远押到刑场,斩杀示众。

大约过了十个月,有个叫辅仙玉的内官,从蜀道回京途中,迎面遇见罗公远骑着驴走来。罗公远笑着对内官说:“皇上太爱开玩笑,做事太不讲道理了!”他从袖中拿出一封信,说:“把这个呈给皇上!”又拿出一包药让内官转寄,说:“皇上问起,就说是‘蜀当归’。”说完,瞬间消失不见了。

辅仙玉回京后向唐玄宗奏明此事,玄宗取过信一看,上面写着“姓维名厶这”,一时摸不着头脑。辅仙玉刚退下,罗公远就到了。唐玄宗这才恍然大悟,问道:“先生为什么改了姓名?”罗公远回答:“陛下曾经‘取’了臣的头,所以臣就改了。”唐玄宗连忙行礼谢罪,罗公远笑道:“开个玩笑而已,何必当真?”说完,他走出朝门,从此不知所踪。

直到天宝末年安禄山叛乱,唐玄宗逃往蜀地,罗公远又在剑门迎接圣驾,一路护送他到成都,然后拂袖离去。后来肃宗在灵武即位,唐玄宗担心自己回不了长安,肃宗以太上皇之礼迎接,他才从蜀地返回京城。这时,玄宗才明白“蜀当归”的含义,原来早有预示。这和李遐周的诗一样,都展现了道家预知未来的奇妙之处。有诗为证:“好道秦王与汉王,岂知治道在经常?纵然法术无穷幻,不救杨家一命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