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随竹影 作品

喻世明言第十七卷 单符郎全州佳偶(第2页)

单司户听了,心中一阵酸楚,这才明白她厌恶风尘是出自真心,并非随口说说。不一会儿,郑司理来了,看到杨玉脸上泪痕未干,开玩笑说:“古人说乐极生悲,看来真是这样啊?”杨玉端庄行礼,说:“忧愁从内心生发,难以断绝。”单司户便把杨玉立志从良的事告诉了郑司理,郑司理说:“你若有这个心思,我一定全力帮忙。”这一天,三人饮酒畅谈,相安无事。

宴席结束后,单司户在灯下写了一封家书,详细说了岳父邢知县全家遭遇灾祸,春娘流落成娼妓,厌恶风尘,志向令人怜悯,自己愿意重拾旧约,不嫌弃她的身份。单公拆开信一看,十分震惊,马上请来邢四承务商量。两家得知此事,都伤感不已。邢四承务决定亲自前往全州处理婚事,同时让单公写信给太守,请求为春娘脱离乐籍。单公写好信交给邢四承务,邢四承务便告别出发。

没过多久,邢四承务到了全州,直接来到司户衙门,说明来意。单司户先把事情告诉了郑司理,郑司理全力支持,说:“俗话说‘有钱就换朋友,富贵就换妻子’,可你甘愿娶风尘女子,不因为对方的身份改变心意,就算是古人的高义,也不过如此。”于是,两人一起去见太守,说明情况,单司户还呈上了父亲的书信。太守看完说:“这是好事,我一定照办!”

第二天,邢四承务递交状子,请求官府为春娘解除贱籍,恢复良民身份,好让她续上旧婚。太守当场批准。可一直等到中午,还没看到官府下发文书。单司户担心事情有变,悄悄派人去打探消息,发现厨房正在忙忙碌碌准备宴席。他心想:“这酒席是为谁准备的?难道是要给杨玉摆离别宴?事已至此,只能静观其变。”

过了一会儿,果然传唤杨玉去侍奉,而宴席上只请了通判一人。酒过三巡,上了两套菜肴后,太守把杨玉叫到跟前,将单司户想续前缘,以及邢四承务请求脱籍的事,一一说了。杨玉拜谢道:“我这一生的生死荣辱,全靠恩官提拔。”太守问:“你如今还在乐籍,明天就要成为县君,打算怎么报答我的恩德?”杨玉回答:“恩官把我从火坑中救出来,这份恩德比山还重,我只能每天祈祷,愿恩官子孙富贵。”太守感叹:“如此美貌又有才华的女子,以后很难再遇到了。”说着,情不自禁地起身抱住杨玉,说:“你一定要好好报答我。”

通判是个正直的人,见状立刻离席,严肃地说:“既然司户和她早有婚约,那她就是司户夫人,我们和她有同僚叔嫂的情谊。君子做事应合乎礼法,不能这样乱来,以免有失风雅。”太守顿时清醒,羞愧地道歉:“我一时忘情,要不是通判提醒,都不知道自己错了。如今对不起司户,得向他当面谢罪才行。”于是,他让杨玉进内宅,和自己家眷见面,又派人请来司理、司户,到后堂一同饮酒,一直喝到天亮才散。

太守没回衙门,直接去坐早堂,下发文书给杨家父母,让他们把杨玉从乐籍中除名。杨家父母没想到会这样,哭着来见太守,哀求道:“我们养了女儿十几年,费尽心血。如今既然承蒙您判决,我们不敢违抗,只求能见她一面再分别,也算了了心愿。”太守让人传话给杨玉,杨玉站在后堂,隔着屏风对杨家父母说:“我和丈夫重逢,是好事!虽然承蒙你们十几年养育之恩,但这些年你们靠我也赚了不少钱,足够养老。从此我们永别,别再挂念。”杨母还是哭个不停,太守把杨家父母喝退。

当天,太守派州里的差役,从自己宅堂接出杨玉,直接送到司户衙门,还拿出十万钱私房钱,当作杨玉的嫁妆。单司户再三推辞,太守坚持让他收下。这一天,郑司理做媒,邢四承务主婚,单司户和杨玉依照礼法举行婚礼,成就了洞房花烛之喜。

第二天,太守带着一府官员都来祝贺,单司户摆酒款待。邢四承务则回临安,向单公复命。单司户和妻子夫妻恩爱,自不必说。

时光飞逝,转眼三年任期满了。春娘对单司户说:“我沦落风尘时,承蒙杨家父母照顾,和其他姐妹也相处得不错,如今要离开,以后再也见不到了。我想摆几桌酒席,和她们告别,不知官人能不能答应?”单司户说:“你的事,全州人都知道,不用隐瞒。摆酒告别,也不碍什么。”

春娘便在会胜寺设下宴席,派人去请杨家父母,以及以前关系好的十几个姐妹来相聚。到了约定日子,单司户先派人在会胜寺等候,等人到齐了,才来禀报。杨家父母先到,接着其他歌妓陆续赶来。仆人清点人数后,才禀明单司户,请春娘出发。春娘出行时,仆从众多,前呼后拥。到了会胜寺,和众人相见,简单寒暄后,便入席饮酒。

酒过几巡,春娘起身挨个敬酒。其中有个姓李名英的歌妓,以前和杨玉家挨着住,音乐技艺都是杨玉教的,她常把杨玉当亲姐姐,两人感情深厚。自从杨玉脱离乐籍,李英心里一直很羡慕,常常郁郁寡欢。这天,春娘来给她敬酒,李英突然抓住春娘的手,哭着说:“姐姐如今脱离苦海,飞上青云,可妹妹我还深陷泥潭,看不到出头之日,我们之间简直是天壤之别。姐姐,你一定要救救我!”说完,放声大哭。春娘也忍不住心酸,泪流不止。

李英有一手绝活,针线活做得特别好,能在黑暗中缝纫,针脚分毫不差。春娘见状说:“我家司户正缺个针线女工,妹妹愿意来和我作伴吗?”李英说:“要是姐姐能帮忙,让我脱离这行当,那真是天大的恩德。如果司户需要针线女工,我来做最合适,我了解姐姐的性子,比找个陌生人强多了。”春娘说:“话虽如此,但你以前和我平起平坐,现在怎么能屈居我之下?”李英说:“我在风尘中,一直把姐姐放在前面,何况现在我们身份悬殊,还有嫡庶之分。就算我每天侍奉姐姐,像侍奉长辈一样,我也心甘情愿,哪敢和姐姐平起平坐?”春娘说:“妹妹既然有这个心,我去和司户商量。”

当晚宴席散后,春娘回衙把李英的事告诉单司户,单司户笑着说:“娶一个就够了,怎么还能再来一个!”春娘再三劝说,单司户就是不答应,春娘心里闷闷不乐。接下来几天,李英不断派人以看望春娘为名,催促这事。春娘又对单司户说:“李家妹妹性情温柔,针线活又是一绝,要是能有这样的贤内助,实在难得。再说,官人要是不打算纳妾就算了,要是想纳妾,不如就纳李家妹妹。我们从小相识,也不会尴尬。官人何不再去求求太守?万一不成,也不过是碰个钉子,我也有理由回复李氏。要是侥幸成功,岂不是两全其美?”

单司户被春娘催得没办法,只好先和郑司理说了,拉着他一起去见太守,委婉说明缘由。太守笑道:“你这是想一箭双雕啊?我一定照办,就当弥补上次被通判指责的过错。”于是,太守再次下发文书,为李英脱籍,送到单司户家。单司户把太守送的十万钱,一半给李英作赎身费,一半给杨玉,感谢杨家的养育之恩。

从那以后,春娘和李英以姐妹相称,相处得十分和睦。当初单飞英只身赴任,如今一妻一妾,而且都才色双全,这场意外的良缘,让他满心欢喜。

单司户选定吉日,告别一府官员,带着妻妾回临安老家。单飞英带着春娘拜见父母,双方想起过往经历,不禁伤感,痛哭一场。哭完,单飞英又带着李英来拜见。单公问李英是谁,单飞英如实说了她的来历。单公大怒:“我们的至亲骨肉流落他乡,理应接回来,这是万不得已。可你又牵扯外人,成何体统?”单飞英惶恐谢罪,单公还是怒气难消,好在老夫人从中劝解,把李英带到自己房中,原本想给她另寻归宿。但李英坚决不肯,苦苦哀求留下。老夫人见她一片赤诚,便暂时留她作伴。过了几天,老夫人看李英做事细心,性情温顺,又擅长针线活,就劝单公把她留下来给儿子做妾。

后来,单飞英升官做了令丞。上司听说他娶歌妓的事,都觉得他重情重义,此事在官场传开后,大家对他更加敬重,他也因此多次得到举荐,最后官至太常卿。春娘没有孩子,李英生下一个儿子,春娘视如己出。孩子长大后读书成才,考中科举,单家也成了临安的名门望族。单飞英和春娘、李英的故事,在青楼中一直被传为佳话,正如诗中所写:“山盟海誓忽更迁,谁向青楼认旧缘?仁义还收仁义报,宦途无梗子孙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