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到第五回
缘起首回开宗明义闲评儿女英雄引古证今演说人情天理
侠烈是英雄的本色,温柔是儿女的家风。若说这两者截然不同,除非是痴人说梦。儿女之情源于天性,英雄之气也不过是人情的彰显。最令人敬佩的,是那些既具儿女柔情,又有英雄气概的人,这才是真正的人中龙凤。
这八句提纲说完,且说这部评话。它本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最初名叫《金玉缘》,因讲述的是京都首善之地的一桩公案,所以又叫《日下新书》。书中的主旨虽然称不上精妙,但好在摒弃了低俗污秽之词,符合正道,因此又被叫做《正眼法藏五十三参》,不过这名字和佛教倒没什么关系。后来经过东海吾了翁重新修订,命名为《儿女英雄传评话》。相传这部书是太平盛世时,一位自称燕北闲人的人所写。
据燕北闲人自述,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时,有一天先生外出,他读到《论语》中“宰予昼寝”一章,一时困倦,便把书放在一边,学着宰予趴在桌上睡觉。刚一入眠,就恍恍惚惚走出书房,来到街头。只见眼前人来人往,车马喧嚣,冠盖飞扬,与平日里大不相同。在这熙熙攘攘的街道中央,有一条平坦笔直的大路,路上有个身形消瘦、头发根根竖起的人,昂首挺胸地向前走去。
闲人一时不知该走哪条路,想向前面那人询问方向,无奈对方走在前面,根本看不到脸。他刚想快步追上去打听,却见那人越走越远,道路也越来越高,眼前突然一闪,那人就消失不见了。等闲人回过神,竟发现自己已经走到了云端。
他孤零零地站在云端,举目四望,这才看清云外的天空。原来这天虽变化万千、有求必应,却也有其固定的结构。纵向看去,有宗动天、日天、月天等九天;横向看去,有无上天、四人天等三十三天。而他此刻所在之处,正是他化自在天。
这座天由帝释天尊和悦意夫人掌管,负责世间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前世今生与因果报应。这天,闲人正巧碰上天尊和夫人升殿,便躲在一旁偷偷观看。但见天宫光彩夺目,宝殿祥云缭绕,仙乐悠扬,香烟袅袅。左边站着一排身着紫袍、佩戴银带的仙官,右边则是几名身着翠袖霓裳的宫嫔。台阶下陈列着白色旄节、黄色大斧,以及彩色的符节和红色的旗帜。金盖、银盖、紫芝盖在阳光下闪耀,龙旗、凤旗、月华旗随风飘扬。雕弓羽箭装在画着飞鱼的箭袋里,玉辇金根由牵着驯象的官员驾驭。飞电马、追风马骑上便能风驰电掣,龙骧军、虎贲军上阵可力战四方。众人整整齐齐、安安静静地分列两旁。殿上的龙案摆放着笔墨纸砚,旁边有个朱红描金架子,上面插着四面朱红绣旗,分别写着“忠、孝、节、义”四个大字。
片刻后,仙乐响起,画阁开启,金童玉女手捧宝炉,焚着白檀、紫降等香料,簇拥着帝释天尊和悦意夫人缓步而出。天尊头戴镶嵌珠宝的冕旒,身穿象征太平盛世的龙袍,脚蹬朱丝履,腰系白玉带;悦意夫人则身着日月龙凤袄、山河地理裙,身后跟随着持日月宫扇的侍从。
这时,许多星官神将早已在阶下列队,只听殿头官高声喊道:“有事的赶快出班奏明,无事就卷帘退朝。”只见班列中走出四位头戴金冠、身穿朱衣的天官,各自手捧一卷文册,上殿奏道:“今日人间有一桩儿女英雄的公案,该当发落,请天尊定夺。”早有宫官接过文册,呈放到龙案上。天尊看罢,降旨道:“把这班人发往人间,但要先让他们知晓前因后果,免得日后怨天尤人。不过天机不可泄露,将天人宝镜放在案前,让他们各自照一照,再做发落。”
值殿官领命,很快有人抬来一座金镶玉琢、雕刻着龙凤图案的光明宝镜。宝镜安置妥当后,天尊取下架子上“忠、孝、节、义”四面旗帜,交给旁边四位值殿官。值殿官将旗帜捧到阶前,向空中一展,凭空便出现许多人:为首的是个气质儒雅、身着七品官服的中年男子,身旁站着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婆婆;接着是个温文尔雅的白面书生,还有两位绝代女子,一位容貌艳丽却神情冷峻,另一位穿着朴素却端庄秀丽;此外,还有身着朱缨华服的长官、红脸白须的壮士,以及一位淡妆素服的寡妇、两对中年和老年夫妻,最后跟着个姿色尚可的青衣丫鬟。后面还簇拥着众多男女老少、村野与俊俏之人,都在殿外俯首伏地。
天尊吩咐道:“你们此番下凡,务必认清自己的使命,莫忘本心。抬头看看天人宝镜!”众人抬头望去,宝镜中先是映照出各自的本来面目,随后大放光明,从光芒中显现出许多离合悲欢、兴衰荣辱的景象。众人看后,有的欢喜,有的愤怒,有的哀伤,有的喜悦。有人扬眉吐气,有人掩面叹息,一时之间,情绪各异。
看了许久,宝镜中金光一闪,化作祥云瑞霭,显现出“忠、孝、节、义”四个大字。众人见状,一同叩首,齐呼“圣寿无疆”。殿头官再次挥动旗帜,这些人便凭空消失,越飞越远,最终坠入云中不见了踪影。
悦意夫人对天尊说:“今日天尊的安排,实在是慈悲为怀。只是这些忠臣孝子、义夫节妇,虽各自因果不同,天尊为何不施展法力暗中护佑,让他们团圆美满、只有喜乐没有哀愁,也彰显天尊的神通,还能增添天地祥和之气,不知天尊意下如何?”
天尊答道:“夫人有所不知,后面那些人,都是牵引这班人的线索、护卫他们的帮手。至于他们最终的成败,还要看他们下凡后的所作所为,才能决定最终的结果。况且气数早已注定,就算是上天,也只能顺应气运,又怎能强行扭转?我们不如安坐他化自在天,静看这桩儿女英雄公案,倒也有趣!”
悦意夫人又问:“敢问天尊,怎样才能称得上‘儿女英雄’?”
天尊解释道:“如今世人大多把‘儿女英雄’拆分成两种人、两件事。错误地把那些争强好胜、好勇斗狠的认作英雄,又把沉迷于享乐、行为不端的认作儿女情长。所以一开口就说‘某某英雄志短,儿女情长’‘某某儿女情薄,英雄气壮’。却不知,只有具备英雄的本性,才能拥有儿女的柔情;有了儿女的真情,才能成就英雄的事业。比如一个人立志做忠臣,这就是英雄之心,而忠臣必然爱国君,这爱国君的情感便是儿女心肠;立志做孝子,这是英雄之心,孝子必然爱父母,这爱父母的情感也是儿女心肠。至于‘节义’二字,从对待君亲推及兄弟、夫妇、朋友,道理都是一样的。必定是先有了这样的本心,才会有古往今来无数忠臣烈士文死谏、武死战;才有大舜面对迫害时的隐忍,秦伯、仲雍为守礼义逃往荆蛮;才有郊祁弟兄的学问问答,冀缺夫妻的相敬如宾,汉光武帝与严子陵的忘形之交。这一切都源于天理人情,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往浅了说,不过是英雄儿女间的平常道理;往深了探究,却是大圣大贤的风范。”
天尊接着说道:“然而,想要达到‘儿女英雄’的境界,绝非易事。自天地开辟以来,我掌管这座天界,纵览九万里山河,纵观五千年岁月,能兼具儿女柔情与英雄气概的,也仅有两人。其一,是上古时期的女娲氏。她因心中涌起一股儿女柔情,不忍见苍天残缺、世人困苦,于是炼就三百六十五块半五色石,补好了苍天,奠定了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的天地秩序;又以黄土塑造人形,规范了从寅会到酉会八万六千四百年的人类形态。她从儿女情怀出发,成就了这番英雄伟业,因此世人尊称她为‘神媒’。其二,是佛教的释迦牟尼佛。他因胸中燃起英雄之志,不愿见波斯匿国被外道扰乱、百姓受苦,毅然舍弃储君的尊贵身份,出家修行。他明心见性,修成金刚不坏之身,不为外道邪魔所扰,将那些外道感化,使其皈依正道。正因如此,波斯匿国国王得以治理好国家,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后来,他的父母、元配、善侣、子弟皆修成正果。他从英雄气概中彰显出深厚的儿女情怀,所以众生尊称他为‘大雄氏’。
“夏商周三代之后,秦朝不足论。若论英雄,汉高祖刘邦算得上是雄才大略。秦始皇统一六国、坐拥四海时,刘邦不过是小小的泗上亭长。他手提三尺剑,在芒砀山斩蛇起义,白手起家建立汉朝四百年基业,看似英雄气概十足。然而,他终究称不上‘儿女英雄’。为什么呢?当时暴秦无道,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约定,先入关中者称王。刘邦趁着项羽忙于火焚咸阳、诛杀义帝、招降子婴、四处征战之时,暗中抄小路抢先入关称王。项羽力大无穷、气盖山河,怎肯善罢甘休?他俘虏了刘邦的父亲,架起油锅准备烹煮,还特意派人告知刘邦,以此要挟。站在刘邦的角度,此时本应重视父亲安危,放弃天下,效仿‘窃父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的做法,这才是从儿女之情出发的英雄之举。即便不这样做,也应当低姿态求情,先保全父亲,再向天下宣告项羽的罪状,兴兵讨伐,不计成败,这才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可刘邦竟然说:‘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要是烹了他,记得分我一杯肉汤。’幸好项羽缺乏谋略,被这几句话迷惑,没有真的动手。万一项羽真的照做,刘邦又该如何应对?若说刘邦料定项羽有勇无谋不敢下手,以兵不厌诈之计反制,可项羽杀人如麻,刘邦岂会不知?哪有用父子亲情来赌气斗智的道理?所以报应很快降临,后来吕后弄权,赵王如意被毒杀,戚夫人惨遭酷刑,汉惠帝也早早离世。这都是因为汉高祖缺乏儿女真情,空有英雄伟业,才成为千古笑柄。
“再说到儿女情长,唐玄宗李隆基堪称情深义重。他宠爱杨贵妃,焚香对天发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份恩爱看似儿女情长。但实际上,他也称不上‘儿女英雄’。唐玄宗天宝年间,杨贵妃备受宠爱,骄纵无比,宫中风气也因此变得混乱。杨贵妃的身世暂且不提,以免有失厚道。令人不解的是,他既有梅妃,又迷恋杨贵妃;得到杨贵妃后,又割舍不下梅妃;同时还与三国夫人私通,对后宫佳丽不闻不问,只知沉迷歌舞享乐。他放任五王专权、奸相弄政,最终引发安禄山叛乱。面对叛军,他不仅不积极平叛,反而抛下江山,带着杨贵妃出逃。到了马嵬坡,军队哗变,要求处死杨贵妃,他却毫无办法,既不追究奸相、斥责将领、惩治乱兵,只能眼睁睁看着心爱的人被逼死。他难道忘了在长生殿许下的誓言吗?而且从根本上说,安禄山起兵是冲着杨贵妃来的,并非与唐朝有深仇大恨。唐玄宗也明知这一点,才带着杨贵妃远逃。杨贵妃死后,他本应振作起来,‘王赫斯怒’,掉头讨伐安禄山,以雪耻辱,挽回局面。可他却一路逃得更远,导致唐肃宗在灵武擅自即位。后来,唐玄宗被幽禁,父子关系恶化。杨贵妃短暂的一生,也因此成为笑柄。这都是因为唐玄宗缺乏英雄的果敢坚毅,空有儿女情长的空谈,才让天下人为之叹息。由此可见,‘英雄儿女’这四个字,除了女娲、释迦牟尼,连大度的汉高祖、风流的唐玄宗都难以担当,常人又怎能轻易做到?
“如今正值盛世,天上日正中天,人间有明君治理,仁政如春风化雨。在这样的时代,不知会成就多少儿女英雄。此时安排这些人下凡,演绎一场儿女英雄的故事,谱写一篇合乎人情天理的文章,正好为太平盛世增添光彩。这便是今日展开绣旗、高悬宝镜,处理这桩公案的缘由。”
悦意夫人听完,一一领会,天界众生也都满心欢喜。只见天尊摆了摆龙袖,殿头官高声喊道:“退班!”
燕北闲人突然听到一阵喧哗,有人大喊:“捉!捉!捉!”紧接着,一声如地裂山崩般的巨响传来。他吓得脚下一滑,立足不稳,从云端坠落。这一跤,将他从梦中惊醒。
他睁开眼睛,看到院子里一群逃学的孩子正在捉迷藏,嘴里不停地喊着“捉!捉!捉!”面前站着一同学习的新安毕生,手里拿着界尺,拍着桌子笑嘻嘻地说:“醒醒!大白天的,怎么睡得这么沉?”他说道:“我正梦到一段新奇的故事,还没听完,就被你们打断了。”于是,他将梦中在云端的所见所闻,详细地讲给毕生听。
毕生说:“先生不在,大家捉迷藏玩得正开心呢!我想拉你一起去,你却跟我说这些云里雾里的梦话。快来一起玩吧!”说着,拉着他就走。燕北闲人也随着他去了,不知不觉间,把梦中的事忘掉了一半。因为这一次捉迷藏,他此后一生都没再做过如此奇特的梦,反而陷入了半生的迷茫。他浑浑噩噩,最终成了不求上进之人,也因此得了个“燕北闲人”的名号。
各位读者请记住:这便是燕北闲人的来历,以及他创作《正法眼藏五十三参》的缘由,也是吾了翁重新修订《儿女英雄传评话》的起因。正所谓:云外人讲述云外之事,梦中话只说与梦中人听。
至于这部书讲述的是哪些人,他们做了什么事,如何体现人情天理,又怎样展现儿女英雄的风采,这一回书只是全书的引子。若想知晓详情,请继续阅读,自会明白。
第一回隐西山闭门课骥子捷南宫垂老占龙头
《儿女英雄传》的故事梗概,已在开篇“缘起首回”中详细交代,这里便不再赘述。这部书到底讲述了怎样的故事?涉及哪些人物?发生在哪个朝代?各位看官稍安勿躁,且听我慢慢道来。
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清朝与前代不同,自龙兴东海,定都燕京后,天下归一,万邦来朝。单说京城之中,汇聚了天下无数英才,街道上车水马龙,往来官员络绎不绝。与国同享尊荣的,首先是皇室宗亲,接着是随皇帝入关的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内务府三旗,再加上十七省的大小汉族文武官员,人口之多,难以计数,真可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不过这些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正黄旗汉军中有一户安姓人家,是世袭的官宦世家。这家的安老爷本有兄弟二人,兄长早逝,只剩他一人,双名学海,表字水心,人们都称他安二老爷。安老爷的祖上,曾跟随清太祖征战高丽,平定察哈尔,凭借赫赫战功获得世袭官职。入关之后,家族世代相传,既有在京为官的,也有外派任职的。到了安二老爷这一代,世袭的官职已到了袭次终点,他便凭借读书求取功名。所幸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见识广博,学问出众,二十岁就考中了举人。然而命运弄人,他虽文章写得锦绣华丽,多次参加会试,却始终未能考中进士,到了四十多岁,依然只是个老举人。
安老爷的夫人佟氏,出身汉军世家,是一位知书达理的闺秀。她性情贤淑,相貌端庄,不仅女红出众,操持家务、应酬往来也十分能干,是安老爷的贤内助。只是安老爷家人口单薄,夫妻二人多年求子无果,此前生下的几个孩子都不幸夭折。直到佟氏三十多岁,才生下一个儿子。
这个孩子生得天庭饱满,地格方圆,聪明伶俐,粉雕玉琢般可爱,安老爷夫妇对他疼爱有加。因孩子皮肤白净,便给他取了个乳名叫玉格,单名骥,表字千里,别号龙媒,寓意着期望他将来能像天马行空、云龙腾飞一般,前程远大。孩子小时候顺利度过了各种难关,五岁时,安老爷就开始教他认字、描红。十三岁时,已读完《四书》《五经》,开始学习写文章、作诗,且都有模有样。安老爷见儿子如此聪慧,心中十分欣慰。
两年后,恰逢科举考试,安老爷便为儿子报名。接着在院考中,儿子竟考中了本旗的第一名。安老爷夫妇欣喜若狂,连日忙着让儿子去拜谢老师,与同榜考生相聚,还举行了夸官拜客的仪式。等这些事情忙完,儿子便专心致志地投入到科举课业的学习中。
此时,公子已渐渐长大,出落得眉清目秀,温文尔雅。由于从小养尊处优,身边始终有乳母丫鬟伺候。安老爷夫妇管教严格,不仅不让他随意去戏馆、饭庄,就连东西两庙也不许他乱跑,甚至自家大门都很少让他无故外出张望。偶尔去亲戚家串门,也必定有嬷嬷爹、嬷嬷妈前后跟着。在这样的环境下,公子性格十分腼腆,听到不懂的闲话会一脸茫然;看到举止粗俗、言语鲁莽的人,便心生反感,觉得对方没出息;哪怕见到陌生女子,也会脸红害羞,比女孩子还要矜持。
安老爷家的家境,虽比不上祖辈时的富裕,但祖上留下了几处房产和田庄,还有一些仆役。尽管安老爷不擅长理财管家,但好在有安太太操持,一家人倒也能安稳度日。安老爷家的老宅位于后门东不压桥,原是祖上蒙恩赏赐的府邸,里里外外有百十间屋子。到了安老爷的父亲那一代,因老人晚年喜欢清静,加上家中人口不多,住不了这么多房间,又不舍得卖掉祖产,便将房子让给远房的几家族人居住,留下两户仆人看守。这样一来,房子不会闲置,穷苦的本家人也能节省房租,而安老爷一家则搬到了坟园居住。
安家的坟园与别处不同,位于靠近西山的双凤村。传说从前有人看见两只彩凤落在村头山巅,百鸟环绕,因此得名。这片土地本就是安家的祖产,安老爷的父亲选中此处作为坟地,修建了阴阳两宅,又在东南方盖了一座小庄园。庄园虽不算宏大,但亭台楼阁、树木山石布置得精巧雅致。附近还有几座有名的寺庙,庄园周围都是自家的田地,由佃户耕种交租。
安老爷的父亲临终前嘱咐道:“我一生在此静养,对这里感情深厚。我死后,不仅要葬在这里,还要在此修建祠堂。一来宗祠里已没有多余位置;二来园子北面、土山之后、界墙之前有块空地,你就在那里盖三间小祠堂供奉祖先。这样你们能就近照看,将来子孙若能做官固然好,若不能,守着这片土地,耕种读书,也不至于挨饿受冻。”后来,安老爷谨遵父命,一一照办。
到了安老爷这一代,他生性淡泊,加之科举不顺,渐渐心灰意冷,便守着这座庄园,教导儿子读书,偶尔也温习一下旧学。还有几家亲友的子弟,因仰慕他的学问,常拿文章请他批改,因此他每天也颇为忙碌。闲暇时,他便饮酒赏花,消遣时光,轻易不愿进城。安太太勤俭持家,每日带着仆妇丫鬟做针线、操持家务。公子则日夜苦读,一心盼望能科举中第,从不过问其他琐事。家中日常事务,自有几个老成的仆人打理。特别是公子的嬷嬷爹华忠,年约五十,为人耿直,忠心耿耿,不仅对公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对安老爷交代的大小事务也尽心尽力,从不浪费一丝一毫,堪称“奶公子里的一个圣人”。安老爷夫妇因此对他格外厚待,从不将他当作普通仆人看待。算起来,安老爷一家上下老小,约有二三十口人,虽称不上富贵显达的高门大户,但一家人相处和睦,安安静静,与世无争,倒也其乐融融。
这一年,又到了会试的大比之年。新年过后,安老爷、安太太处理完家中年事,便带着公子进了城。他们先是拜祭了宗祠,又到几位至亲家中拜访,随后返回庄园。转眼间,元宵节一过,安太太便开始收拾安老爷参加考试要用的考篮、号帘、装食物的口袋盒子、衣帽等物品。
安老爷见了,问道:“太太,你这么早收拾这些东西做什么?”安太太回答:“离三月考试没多少日子了,拿出来检查检查,该洗的洗、该缝的缝、该添置的添置,早点准备好,省得临考时手忙脚乱。”
安老爷拈着几缕胡须,面带笑意对太太说道:“太太,你还盼着我去参加会试?你算算,我从二十岁中举,到如今快五十岁,整整考了三十年,头发都考白了。真是‘功名有福,文字无缘’,也别再做这痴心妄想了。况且咱们如今有了玉格这孩子,看他模样将来能成器,倒不如把我这点精力,都用在培养他身上,这才是正理。太太,你说是不是?”
话还没等太太接腔,一旁正整理考具的公子,规规矩矩、不紧不慢地说道:“父亲这话还得再斟酌。论起父亲的品行学问,别说是中个进士,就是进翰林院,坐到内阁大堂,也绝非难事。只是功名这件事,什么时候到来自有定数,该吃的苦也得吃。就算父亲对功名无意,也该把这进士考中,才算完成读书人的一件大事。”
安老爷听了,笑着说:“小孩子家懂什么!”这时太太也在一旁帮腔:“老爷,玉格说得在理,我也是这么想的。这些话我心里也有,就是说不出来这么文雅。老爷就听他的,打起精神去考。管他结果如何,中了自然是好;就算没中,就当再辛苦一回,反正也不是没尝过落榜的滋味!”
各位有所不知,通过科举获取功名,和其他途径完全不同。这是天下读书人比拼学问、展现才能的较量,古往今来,不知道困住了多少英雄,也埋没了多少有学识的人。所以这些人宁愿考到年老,考不中就绝不死心。安老爷用了半生心血,难道真的甘心半途而废?不过是看到这些考具,一时发发牢骚罢了。
听到小小年纪的公子说出这番有见地的话,安老爷心里暗暗高兴,但又怕孩子太过兴奋,只能笑着说是“小孩子话”。再加上太太也在一旁劝说,他不禁来了兴致,说道:“既然你们娘儿俩都这么说,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那就再去考一回!”
转眼到了三月初,太太把老爷考试要用的衣帽、铺盖、吃食等物收拾得妥妥当当,公子也忙着挑选笔墨,清洗砚台,包好草稿纸。一切准备就绪,安老爷坐着车进了城。他没有另外租房子,就住在自家老宅里。这宅子虽然住着几户本家,但正房一直空着,就是为安老爷一家进城办事准备的,平日里也有仆人看守。家人们听说老爷要回来,提前几天就打扫房间、铺设床铺、扫地焚香,把一切都收拾得干净整齐。
三月初六这天,太太让公子带着仆人,陪着老爷进了城。考试期间,太太按照日子安排家人接送,准备酒饭和吃食。公子也时常来请安问候,这些琐事就不一一细说了。
三场考试结束,安老爷一出考场,没有回家,直接从考场门口坐车回了庄园。太太和公子迎上来,问安问好,准备酒饭,还打听了考场里的情况。吃完饭,公子收拾笔砚时,想在卷袋里找三场考试的文章草稿。找了半天都没找到,便来问安老爷:“文章稿子放哪儿了?我把头场的诗文抄出来,好给亲友们看。”安老爷说:“三场的稿子我都没留,这些事我实在做腻了。就算有人要看,也就是画几个密圈,写几句套话,说什么‘这次肯定能中’。可到了放榜,还不是老样子,没什么意思,所以今年我就没留稿子。不用抄给别人看,你也别看了。我一出考场,就当自己已经中了。”说完,安老爷拈着胡须笑了起来。公子没办法,只好作罢。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四月。放榜前一天晚上,太太准备了几样果子酒菜,想陪着老爷等榜,盼着能听到高中的喜讯。
安老爷坐下后,笑着说:“我知道,这是等着放榜呢。跟你们说,外头都以为明天才放榜,其实考场里今天上午就开始拆密封、填榜了。规矩是拆一个名字,唱一个名字,填一个名字。有些想赚外快的人,会从门缝里把消息传出来,外头报喜的接到信就分头去报。现在都这时候了还没动静,估计早就报完了,不用等了。既然准备了吃的,我就痛痛快快吃个饱,然后睡觉去。”说完,安老爷喝了几杯闷酒,又聊了会儿天,真就倒头大睡起来。
可太太、公子还有家里的仆人都不肯睡,一直眼巴巴地盼着。等到快天亮了,还没等到消息,大家也觉得没希望了,又累又困,没了兴致,只好准备去睡觉。上房刚关上房门,突然听见大门被敲得震天响,一群人高声喊道:“头二三报,报安老爷中了第三名进士!”
各位可能要问,安老爷中了这么高的名次,为什么现在才来报喜?原来填榜有个规矩,从第六名开始填,前五名叫做“五魁”。等把榜填完,就到半夜了,最后才倒过来填五魁。填五魁的时候,考场里的委员、书吏、衙役,甚至厨子、火夫,都可以买几斤蜡烛,插在大木盘里,举着在周围轮流照亮,场面热闹非凡,这就叫“闹五魁”。用过的蜡烛拿出来送人,都算是讨吉利的礼物。所以填到安老爷名字的时候,已经是四更天了。报喜的人都想抢五魁的头报,一得到消息,就跟着赶早去圆明园的车马,从西直门连夜飞奔而来,所以到安家的时候,天还没亮。
闲话不多说。太太因为等不到消息,正准备卸妆睡觉,突然听到外面喧闹,连忙让人打开房门出去打听。门口的仆人已经把报条接了进来,给老爷、太太、公子磕头道喜。这一阵喧闹,把安老爷也吵醒了,他急忙披上衣服坐起来。公子呈上报条,一家人看了,满心欢喜。
安老爷回想起自己半生辛苦,日夜苦读,直到头发斑白,才实现这个心愿,一时喜极而泣,落下几滴眼泪。太太也感触颇深,强忍着泪水,笑着安慰道:“老爷,这是大喜事,怎么还哭上了?”过了好一会儿,大家才转悲为喜,脸上堆满笑容。
公子立刻去准备手本、拜帖、职名,还有拜见老师要用的礼物、门包和封套。家人们在外面给报喜的人发赏钱。紧接着,内城的亲友们看到榜单,就派人前来道喜,把安太太忙得连脸都没顾上好好洗。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她也不觉得乏,也不觉得困了,急忙带着丫鬟仆妇,一边收拾帽子衣服,一边兑换银两,找红毡、拿拜匣。幸好平日里做事勤快仔细,很多东西都提前准备好了,倒也没太手忙脚乱。安老爷见太太忙得连抽烟的工夫都没有,便说:“太太别着急,今天时间充裕,我下午进城也不迟,你先歇会儿再收拾。”说完,他自己梳洗完毕,穿上衣服,先摆好香案,在天地牌位前上香磕头,又到佛堂、祠堂拜祭行礼。随后,家里的仆人也都来磕头道喜。这些繁琐的事情,就不再详细说了。
安老爷一边收拾着随身要用的物件,一边催促早点开饭。吃饭时,公子兴奋地说:“父亲虽说多次辛苦赴考,如今高中第三名,真是‘上天不负苦心人,文章好坏自有公论’。将来殿试,咱们不敢奢望中个一甲一名,但要是还能中个第三就太好了!”安老爷笑着摇头:“这又是小孩子家的话了。那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咱们旗人是没份儿的。倒不是旗人没本事拿这功名,本朝定下规矩,旗人可以领钱粮、考翻译、当侍卫,做官的路子比汉人宽些,所以把这前三名留给天下读书人去争。这是朝廷看重人才、培养风气的意思。再说‘探花’二字,你知道来历吗?状元自然要选才学、品行、相貌俱佳的人;探花呢,得是年轻俊美的,因为琼林宴那天,要让探花去折杏花,给大家簪在头上,这是从唐代传下来的风雅事儿。你瞧瞧我,年近五十,老迈之躯,哪有白发苍苍的探花?到时候不得被杏花笑话?那可就不是‘探花’,成‘笑话’了!”
公子又说:“就算当不了探花,进翰林院做庶吉士总是稳的吧?”安老爷解释道:“这也不一定。一般来说,看重功名的人,盼着点翰林庶吉士;看重利益的,想当个榜下知县;有才华的,希望分到各部做主事;中书就少有人惦记,归班候补更没人愿意。我的想法跟别人不同:我最怕当知县,要是昧着良心做事,我心里不安;可要是凭良心,又在官场混不下去——这条路走不得!至于进翰林院,那是年轻人的追求,我都这把年纪了。就算分到部里任职,工作倒还能做,但五十岁的人了,还揣着文稿到处找上司,实在没面子。我倒想当个清闲的中书,三年后再看是留京还是外放——估计也轮不到外放——到时候递个辞呈,辞官归隐,多自在。不然就归班候补,十年后再选官。这十年里,我就专心教导儿子读书,要是能培养出个有出息的儿子,这辈子也算没白活。”公子听了,也不敢多言。安太太在一旁说:“老爷也别想得太远,我觉得凡事尽力而为,听天由命就好。”安老爷点头:“太太这话在理。”
正说着,饭已吃完,几位拜安老爷为师、学习写文章的门生赶来道贺。一时间人来人往,安老爷忙着应酬,等忙完天色已晚,这才进城。到了住处,吏部的长班早已送来消息,告知安老爷中在哪一房,以及房师的官衔、姓名、科举年份和住处。从第二天起,安老爷就开始忙着拜访房师、座师,结识前辈、同年,与同门聚会,还要公请老师、赴老师的宴请,刻印齿录、朱卷。房师、座师见了他都称赞:“一看你的卷子,就知道是饱学之士,将来必成大器,如今果然应验。可见文章好坏,早有定论。”
安老爷一连忙碌了好几天,直到谢恩、参加恩荣宴等事结束,才稍微闲下来。五十岁的人了,又得伏案练习楷书,准备接下来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