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随竹影 作品

第一部分第1回 徐公子轻财好客 黎道人重义传徒(第2页)

动工那天,当挖到一丈多深时,发现下面有石板。掀开石板一看,下面整齐排列着许多大甏,甏里装满了白花花的银子,如同雪霜一般耀眼。徐鸣皋大喜过望,连忙叫来家人将银子扛回屋内。总共扛了七八十甏,一下子成了扬州最富有的人。从那以后,徐鸣皋萌生了广结天下豪杰的想法,立志要像战国时期的孟尝君那样,成为仗义疏财、礼贤下士的人。

他先是在东门内开了一家名为“泉来当铺”的店铺,几年间,当铺开遍各地,总数达到二三十家。许多家境贫寒的读书人纷纷前来投奔他,徐鸣皋来者不拒。无论是文人武士,还是富贵贫贱之人,只要品行端正、性情相投,他都热情结交。对于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他还让他们住在自己家中。后来投奔的人越来越多,他便在住宅两侧建造了数十间客房供他们居住。每天吃饭时,以敲锣为号召集众人。

虽然徐鸣皋门下食客的数量远不及当年孟尝君的三千食客,但他对待所有人一视同仁,没有等级之分。其中有几个与他特别投缘的人,结为异姓兄弟,徐鸣皋对他们的供给如同对待自己一样优厚。平日里,大家聚在一起,有的谈论诗词歌赋,有的练习拳棒刀枪,有的弹琴下棋,有的饮酒猜拳,有时还一起到街上游玩,或者在茶馆聊天。

徐鸣皋为人处世各方面都很好,但有一个“毛病”:只要遇到横行霸道、不仁不义的人,他就会将对方视为仇敌。也正是因为这个性格,他日后遭遇了一场大祸,险些丢了性命。

后来,徐鸣皋的食客达到三百多人,这些人中有文才出众的,有武艺高强的,也有身怀各种技艺的,但大多都是平常之辈。其中有一个来自山西的人,姓藜,没有正式的名字,别号海鸥子,穿着道士的服装,人们都称他为藜道人。藜道人曾在河南少林寺学习了十年拳棒功夫,后来离开少林寺四处访道,打扮成全真道士的模样,云游四海。在游历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高人,学到了不少本领,武艺和法术愈发高强。

藜道人听说扬州东门外太平村的徐鸣皋,号称“赛孟尝”,不仅轻财好客,还礼贤下士,结交了众多英雄豪杰,便前来拜访。徐鸣皋见到藜道人仙风道骨,约莫四十岁左右,眉清目秀,长着三缕胡须,举止优雅。藜道人头戴扁折巾,身穿茧绸道袍,脚蹬红鞋白袜,背上挂着一口宝剑,手持拂尘,看起来就像画上的吕洞宾,只差一个葫芦,一看就知道来历不凡,心中十分欢喜,当即把他留在书房,当作贵宾招待,还特意派小僮徐寿专门服侍他。闲暇时,徐鸣皋就和他一起饮酒谈心。

徐鸣皋得知藜道人武艺高超、法术精妙,一心想让他传授自己本领,因此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就像对待父母一样恭敬。每次徐鸣皋提出想学剑术,藜道人总是找各种理由推脱。徐鸣皋性格豪爽,见他不肯教,问了两次之后就不再提起,但依然像之前一样热情款待,没有丝毫怨言。

就这样过了半年多,藜道人见徐鸣皋心地善良、为人忠信,有一天便对他说:“贫道承蒙公子厚爱,一直以来,公子想学剑术,我却没有传授,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半年多。如今我打算去寻访一位道友,此后四海漂泊,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所以,我想把一些小本领传授给公子,不知公子意下如何?”徐鸣皋听说藜道人肯传授本领,欣喜若狂,立刻跪倒在地,拜道:“师父在上,弟子徐鸣皋若能得到师父真传,终生不忘您的大恩大德!”藜道人赶忙将他扶起,说道:“公子不必如此!不过有一点要说明:贫道只能教你拳棒刀枪和一些轻身飞行的功夫,至于真正的‘剑术’,却不能传授。这并非贫道小气,以公子的为人,本是可以传授的。只是公子出身富贵,并非修仙学道之人。剑术这门学问极为高深,想要学成,首先要将‘名利’二字抛诸脑后,舍弃妻子和家财,隐居在深山幽谷之中,修身养性,采集五金精华,炼制龙虎灵丹,再用丹药铸造成剑,这样的剑才有神奇的功效。而这整个过程,绝非一两年就能完成。”徐鸣皋听了这番话,将信将疑。不知道藜道人到底会不会教他,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