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随竹影 作品

第十七回至十八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第2页)

宝玉之前见过这个香囊,虽然还没做完,但十分精巧,花费了不少工夫。如今见黛玉无缘无故把它剪了,也很生气。于是连忙解开衣领,从里面红袄的衣襟上把黛玉送给他的那个荷包解下来,递给黛玉看,说:“你看看,这是什么!我什么时候把你的东西给别人了?” 林黛玉见他如此珍惜,一直带在贴身的地方,知道他是怕别人拿走,因此又后悔自己太莽撞,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就剪了香袋。她又羞愧又生气,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宝玉说:“你也不用剪,我知道你是懒得给我东西。我把这个荷包也还给你,怎么样?” 说着,把荷包扔到她怀里就要走。黛玉见他这样,越发气得哽咽起来,眼泪汪汪地又要拿起荷包来剪。宝玉见她这样,急忙转身抢过荷包,笑着说:“好妹妹,饶了它吧!” 黛玉把剪子一扔,擦着眼泪说:“你别一会儿对我好,一会儿又惹我生气,要是讨厌我,就别理我。这算怎么回事啊!” 说着,赌气上床,脸朝里躺下,擦着眼泪。宝玉忍不住凑上前,“妹妹” 长 “妹妹” 短地赔不是。

这时,前面贾母大声叫着找宝玉。众奶娘丫鬟连忙回话说:“在林姑娘房里呢。” 贾母听了,说:“好,好,好!让他们姊妹们一起玩玩吧。刚才他父亲把他拘了半天,让他开心一会儿。只是别让他们拌嘴,不许欺负他。” 众人答应着。黛玉被宝玉纠缠得没办法,只好起来说:“你就是不想让我安生,我离了你总行了吧。” 说着,就往外走。宝玉笑着说:“你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 一边说,一边又把荷包拿起来戴上。黛玉伸手去抢,说:“你说不要了,这会儿又戴上,我都替你害臊!” 说着,“嗤” 的一声又笑了。宝玉说:“好妹妹,明天再给我做个香袋吧。” 黛玉说:“那得看我心情。” 一边说着,两人一边出了房间,到王夫人的上房去了,正好宝钗也在那里。

此时王夫人这边热闹非凡。原来贾蔷已经从姑苏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子,还聘请了教习,把行头之类的事情都办妥了。那时,薛姨妈搬到了东北方向一所幽静的房舍居住,梨香院早就腾挪出来,重新修整了一番,就让教习在这里教女孩子们唱戏。又另外派家中以前学过歌唱的女人们 —— 如今都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妇人了 —— 让她们带领管理。还让贾蔷总理日常的银钱出入等事务,以及所有大大小小需要的物料账目。

接着,林之孝家的来禀报:“采访聘买的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已经找到了,连新做的二十套道袍也都有了。另外,还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祖上也是读书做官的人家。因为这位姑娘从小多病,买了很多替身都不管用,最后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病才好了,所以一直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叫妙玉。如今她父母都已经去世,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和一个小丫头服侍。她文墨精通,经文也不用再学,模样儿还十分出众。因为听说‘长安’都城里有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去年跟着师父来到这里,现在住在西门外的牟尼院。她师父精通先天神数,去年冬天圆寂了。妙玉本想扶着师父的灵柩回乡,可她师父临终前留下遗言,说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这里静居,以后自然会有好结果’。所以她就没有回乡。” 王夫人没等她禀报完,就说:“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把她接过来。” 林之孝家的回答说:“去接她,她说‘侯门公府,肯定会以权势压人,我再也不去了’。” 王夫人笑着说:“她既然是官宦人家的小姐,自然会有些骄傲,下个帖子去请她又何妨。” 林之孝家的答应着出去,让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第二天派人备车轿去接等后续的事情,暂且先放下不说,现在也没法详细讲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时,又有人来回禀,说工程上等着用纱绫糊东西,请凤姐去开楼挑选纱绫;还有人来请凤姐开库,收金银器皿。就连王夫人和上房的丫鬟们,也都一时间忙得不可开交。宝钗便说:“咱们别在这里碍事了,去找探丫头玩吧。” 说着,和宝玉、黛玉一起到迎春等人的房间去闲逛,暂且无话。

王夫人等人每日忙得不可开交,一直到十月底,好在各项事务都筹备周全了。各处的监管人员都交清了账目,各处的古董文玩也都陈设妥当。采办鸟雀的,从仙鹤、孔雀到鹿、兔、鸡、鹅等各类动物,全都买齐,安置在园子里各处适宜的地方饲养。贾蔷那边也排练出了二十出杂戏,小尼姑、小道姑们也都学会了念几卷经咒。贾政这才心情渐渐放松,又请贾母等人进园,对各处细节反复斟酌,点缀得恰到好处,再也没有一点遗漏或不妥当的地方。于是,贾政选定日子向朝廷呈上奏本。奏本递上去后,得到皇上朱笔批准:次年正月十五上元节,恩准贾妃回府省亲。贾府接到这道恩旨,更是日夜忙碌,连这个年都没能好好过。

转眼间,元宵节就快到了。从正月初八开始,就有太监前来查看,确定哪里是贾妃更衣的地方,哪里是休息闲坐的地方,哪里是接受行礼的地方,哪里是举办宴席的地方,哪里是退下休息的地方。还有巡察地方、总理关防的太监,带着许多小太监,对各处进行防范,设置围幕。他们向贾府的人员指示哪里该退下,哪里该下跪,哪里进膳,哪里禀报事情,各种礼仪规矩纷繁复杂。外面,工部官员和五城兵备道忙着打扫街道,驱赶闲人。贾赦等人则督率匠人扎制花灯、烟火之类的物品。到了正月十四日,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就绪。这一夜,贾府上下所有人都没有合眼。

正月十五凌晨五更时分,贾母等有爵位的人,都按照品级穿着华丽的服饰,盛装打扮。园子里,帐幔上绣着蟠龙,帘子上飞舞着彩凤,金银闪耀着光彩,珠宝散发着光辉。宝鼎中焚烧着百合香,花瓶里插着长春花,四周安静得没有一点咳嗽声。贾赦等人在西街门外等候,贾母等人在荣府大门外等候。街头巷口,都用围幕遮挡得严严实实。众人正等得不耐烦,忽然有一个太监骑着高头大马飞奔而来,贾母急忙迎上去,询问消息。太监说:“还早着呢!未初刻(下午一点到三点)用过晚膳,未正二刻(下午两点半)还要到宝灵宫拜佛,酉初刻(下午五点到七点)进入大明宫参加宴会、观赏花灯,之后才会请旨出发,只怕要到戌初(晚上七点到九点)才动身呢。” 凤姐听了,说:“既然这样,老太太、太太暂且回房休息,等时间差不多了再来也不迟。” 于是,贾母等人暂时各自回去休息,园子里全靠凤姐照料打理。凤姐又吩咐执事人员带领太监们去吃酒饭。

过了一会儿,有人一担一担地挑进蜡烛,在各处点亮。刚点完,忽然听到外面传来马蹄声。不一会儿,有十来个太监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一边跑一边拍手。其他太监们心领神会,都知道是 “来了,来了”,便各自按照指定的位置站好。贾赦带领着贾府的子侄们在西街门外等候,贾母带领着贾府的女眷们在大门外迎接。

一时间,四周静悄悄的。忽然,一对身穿红衣的太监骑着马缓缓走来,到了西街门下马,把马赶出围幕之外,然后垂手站在西边。过了一会儿,又是一对,也是如此。不一会儿,来了十来对,这时才隐隐约约听到细微的音乐声。只见一对对龙旌凤翣、雉羽夔头的仪仗出现,还有用金子装饰的提炉,里面焚着御香。接着,一把曲柄七凤黄金伞出现,后面跟着穿戴冠袍带履的人。又有执事太监捧着香珠、绣帕、漱盂、拂尘等物品。一队队人马走过之后,后面才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的版舆,缓缓前行。贾母等人连忙在路旁跪下。早有几个太监飞跑过来,扶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版舆抬进大门,进入仪门后往东走,来到一所院落门前,有拿着拂尘的太监跪着请贾妃下舆更衣。于是,版舆抬入门内,太监们退下,只有昭容、彩嫔等引领着元春下舆。只见院子里各色花灯灿烂夺目,都是用纱绫扎成的,十分精致。上面有一盏匾灯,写着 “体仁沐德” 四个字。元春进入室内,换好衣服后又出来,登上舆车进入园子。只见园子里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互映照,时时传来轻柔的音乐声,好一派太平富贵的景象。

(此时,若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是何等的凄凉寂寞。若不是癞僧、跛道二人将其带到此处,又怎能见到这般奢华的世面。本想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来记录今日之事,但又担心落入其他书籍的俗套。按照此时的景致,就算作一篇赋或赞,也难以完全描绘出其中的美妙;即便不作赋赞,这豪华富丽的场景,各位观者想必也能想象得到。所以,倒不如省了这笔墨,还是说正事要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且说贾妃坐在轿内,看到园子内外如此奢华,不禁暗暗叹息太过奢侈浪费。忽然,又有执拂太监跪着请她登船,贾妃便下了舆车。只见一条清澈的溪流,蜿蜒如游龙,两边的石栏上,都挂着水晶玻璃制成的各色风灯,灯火通明,如同银花雪浪。上面的柳树、杏树虽然没有花叶,但都是用通草、绸绫、纸绢依照树木的形态制作,粘贴在树枝上的,每一株树上都悬挂着几盏灯。再加上池塘里的荷荇、凫鹭等,也都是用螺蚌、羽毛之类的材料制作而成。各种灯上下交相辉映,真如玻璃世界、珠宝乾坤一般。船上也装饰着各种精致的盆景灯,挂着珠帘绣幕,船桨也是用桂木、兰木制成,这些就不必细说了。不久,船驶入一个石港,港上有一面匾灯,清楚地写着 “蓼汀花溆” 四个字。

(按说这 “蓼汀花溆” 四字以及 “有凤来仪” 等各处的匾额对联,不过是上回贾政偶然考校宝玉的课业才情罢了,怎么今日真的用了这些匾联呢?况且贾政家世代书香,来往的宾客以及陪侍在座的,都是有才华技艺的人,难道就没有一位高手来题撰,竟然用小孩子一时玩笑的词句来敷衍了事?这真像是暴发的新贵之家,滥用银钱,一味地涂脂抹粉,然后就大书 “前门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 之类的句子,还以为这样就显得高雅可观,这哪里是《石头记》中所描写的宁荣贾府会做的事呢!照这样说来,可就大相矛盾了。各位不知道,等我把事情的原委说明,大家就明白了。

当年贾妃还没有入宫的时候,自幼是由贾母教养的。后来有了宝玉,贾妃作为长姊,宝玉是年幼的弟弟。贾妃心里想着母亲年纪渐大,才生下这个弟弟,所以格外疼爱宝玉,对他与其他弟弟不同。而且宝玉和贾妃都跟着祖母,片刻不曾分离。宝玉还没上学堂的时候,三四岁时,就已经得到贾妃的亲自教导,学了几本书,识得数千字。他们名分上是姊弟,感情却如同母子。贾妃入宫后,时常带信出来给父母说:“一定要好好抚养宝玉,不严加管教不能成才,过于严厉又恐怕发生意外,还会让父母担忧。” 她对宝玉的眷念和疼爱之情,一刻也没有忘记。前几日贾政听私塾老师在背后称赞宝玉颇有才华,贾政不太相信,恰好园子落成,就让宝玉题撰匾额对联,姑且试试他情思的清浊。宝玉所拟的匾联虽然算不上妙句,但对于一个幼童来说,也有可取之处。就算另外请名家大手笔来写,固然不费什么力气,但想来倒不如这种自家子弟的风格有趣。而且能让贾妃看到,知道是她疼爱的弟弟所做,或许也不辜负她平日里殷切的期望。因为有这段缘故,所以最终用了宝玉所题的联额。那天虽然没有题完,后来也进行了补充拟定。)

闲话少叙,且说贾妃看到 “蓼汀花溆” 四个字,笑着说:“‘花溆’二字就足够了,何必用‘蓼汀’呢?” 侍座太监听了,连忙下了小舟,登岸后飞奔着把这话传给贾政。贾政听了,立刻让人更换。

不一会儿,船靠岸,贾妃又弃船登上舆车,便看到宫殿楼阁错落有致,华丽巍峨。石牌坊上赫然写着 “天仙宝境” 四字,贾妃连忙让人换成 “省亲别墅” 四字。于是,贾妃进入行宫。只见庭院中的火炬照亮夜空,香屑撒满地面,火树银花,金窗玉槛。说不尽的是那如虾须般的帘子高高卷起,鱼獭皮制成的毯子铺在地上,宝鼎中飘着麝脑的香气,屏风上列着雉尾的扇子。真可谓:

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贾妃问道:“这座殿怎么没有匾额?” 随侍太监跪着启奏说:“这是正殿,外臣不敢擅自拟定。” 贾妃听了,点点头,没有说话。礼仪太监跪着请贾妃升座受礼,两边台阶下音乐响起。礼仪太监二人引领贾赦、贾政等人在月台下排班,殿上的昭容传下谕旨:“免礼。” 太监便引领贾赦等人退下。又有太监引领荣国太君及女眷们从东阶登上月台上排班,昭容再次传谕:“免礼。” 于是众人退下。

献过三次茶后,贾妃起身离座,音乐停止。贾妃退入侧殿更换衣服,这才准备好省亲的车驾出园。来到贾母的正室,贾妃想要行家人之礼,贾母等人连忙跪地阻止。贾妃满眼含泪,这才和贾母、王夫人彼此上前相见,她一手搀扶着贾母,一手搀扶着王夫人,三个人心中都有千言万语,却都哽咽着说不出来,只能相对哭泣。邢夫人、李纨、王熙凤以及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等人,都围在旁边,默默垂泪。

过了许久,贾妃才强忍着悲痛,露出笑容,安慰贾母、王夫人说:“当初既然把我送到那见不到人的地方,好不容易今天回家能和娘儿们相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儿我走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来!” 说到这里,不禁又抽泣起来。邢夫人等人连忙上前劝解。贾母等人请贾妃归座,然后众人依次一一见过,又免不了一番哭泣。之后,东西两府掌家的执事人员在厅外行礼,两府掌家执事的媳妇带领丫鬟们也行过礼。贾妃问道:“薛姨妈、宝钗、黛玉怎么没见到?” 王夫人启奏说:“外眷没有官职,不敢擅自进入。” 贾妃听了,连忙让人快去请来。不一会儿,薛姨妈等人进来,想要行国礼,贾妃也让免了,大家上前相互诉说着久别后的思念和近况。又有贾妃原本带进宫去的丫鬟抱琴等人上来叩见,贾母等人急忙扶起,让人在别的房间款待。执事太监以及彩嫔、昭容等侍从人员,宁国府以及贾赦那边自有专人款待,只留下三四个小太监在一旁伺候。母女姊妹们尽情诉说着离别后的情景以及家务琐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接着,贾政来到帘外问安,贾妃隔着帘子向父亲行礼。贾妃隔着帘子含泪对父亲说:“普通的农家,虽然生活清苦,粗茶淡饭,但终究能享受天伦之乐;如今我们虽然富贵到了极点,却骨肉分离,四处分散,实在没有什么乐趣!” 贾政也含泪启奏说:“臣本是草莽寒门出身,家族中都是些平庸之人,没想到能有贵妃这样的凤鸾祥瑞降临。如今贵妃上蒙皇上恩赐天恩,下显祖宗德泽,这都是山川日月的精华、祖宗的深远德行汇聚在一人身上,臣和臣的妻子何其有幸。而且当今皇上开启天地生育万物的大德,赐予古今未有的浩荡恩情,臣子就算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万分之一。臣唯有日夜勤勉,尽忠职守,希望皇上万寿千秋,这是天下百姓的共同福气。贵妃千万不要挂念臣夫妇年老体衰,郁结于心,更要多加珍重自己。只要兢兢业业,勤慎恭肃地侍奉皇上,大概才能不辜负皇上如此深厚的体贴和眷爱之恩。” 贾妃也嘱咐贾政 “只以国事为重,闲暇时注意保养身体,不要挂念我” 等话语。

贾政又启奏说:“园子里所有的亭台轩馆,都是宝玉题的名字;如果有一两个稍微能看得上眼的,请贵妃另外赐名,那就是臣的荣幸了。” 元妃听说宝玉能题这些名字,便微笑着说:“他果然有长进了。” 贾政退下。贾妃见宝玉和黛玉、宝钗二人比其他姊妹更加出众,真是如同姣花软玉一般。便问道:“宝玉为什么不进来见我?” 贾母启奏说:“没有贵妃的旨意,外男不敢擅自进入。” 元妃连忙让人快把宝玉带进来。小太监出去把宝玉领进来,宝玉先行过国礼,元妃让他上前,拉着他的手,把他揽入怀中,又抚摸着他的头颈笑着说:“比以前竟然长高了好多……” 话还没说完,泪水就如雨般落下。

尤氏、凤姐等人上前启奏道:“筵席已经准备妥当,请贵妃移步游览。” 元妃等人站起身来,让宝玉在前面带路,于是和众人一同走到园门前。只见园门前灯火辉煌,各种布置极为华丽。进入园子后,先来到 “有凤来仪”“红香绿玉”“杏帘在望”“蘅芷清芬” 等地方,他们登楼观景,漫步阁中,渡过溪水,攀登山峰,四处游览,流连忘返。每一处的布置都各有特色,每一样点缀都新颖别致。贾妃对这些美景赞不绝口,同时又劝说道:“以后切不可太过奢华,如今这般实在是奢华过度了。”

随后,众人来到正殿。贾妃传谕免去行礼,然后归座,盛大的筵席正式开始。贾母等人在下面陪同,尤氏、李纨、凤姐等人亲自捧着羹汤,为贾妃把盏。

元妃吩咐准备笔砚,亲自拿起毛笔,挑选了几处她最喜欢的地方赐名。她写道:

“顾恩思义” 匾额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这一匾一联写在正殿。

“大观园”,作为园子的名称。

“有凤来仪” 赐名为 “潇湘馆”。

“红香绿玉” 改作 “怡红快绿”,就称其为 “怡红院”。

“蘅芷清芬” 赐名为 “蘅芜苑”。

“杏帘在望” 赐名为 “浣葛山庄”。

正楼名为 “大观楼”,东面的飞楼叫 “缀锦阁”,西面的斜楼叫 “含芳阁”;还有 “蓼风轩”“藕香榭”“紫菱洲”“荇叶渚” 等名字;另外还有十几个四字的匾额,比如 “梨花春雨”“桐剪秋风”“荻芦夜雪” 等,此时难以全部记住。元妃还下令,原来的匾联都不必摘去。接着,元妃先题了一首绝句: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写完后,元妃笑着对姊妹们说:“我向来才思不够敏捷,也不擅长吟咏,这一点妹妹们向来都很清楚。今夜只是勉强应付,不辜负这美景罢了。日后有闲暇,我必定会补写《大观园记》和《省亲颂》等文章,来记录今日之事。妹妹们也各自题一匾一诗,无论才华高低,暂且写成,不要因为我的微薄才学就有所拘束。而且很高兴宝玉竟然懂得题咏,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这园子中的‘潇湘馆’‘蘅芜苑’两处,是我极为喜爱的,其次是‘怡红院’‘浣葛山庄’,这四大处,必须要有特别的章句题咏才好。之前所题的对联虽然不错,但如今要再各赋一首五言律诗,让我当场考校一番,才不辜负我自幼教导他的一番苦心。” 宝玉只得答应,然后下去自己构思。

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当中,探春的才学在姊妹们之上,但她自己也觉得难以与宝钗、黛玉抗衡,只能勉强随众人敷衍了事。李纨也勉强凑成了一首律诗。贾妃先依次看姊妹们的作品,上面写道:

《旷性怡情》匾额 - 迎春

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

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

《万象争辉》匾额 - 探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名园筑出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浅微。

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生光辉。

《文章造化》匾额 - 惜春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

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文采风流》匾额 - 李纨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

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凝晖钟瑞》匾额 - 薛宝钗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着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世外仙源》匾额 - 林黛玉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贾妃看完后,称赞了一番,又笑着说:“到底还是宝钗和黛玉妹妹的作品与众不同,不是其他姊妹能相比的。” 原来,林黛玉本想在今夜大展才华,把众人都比下去,没想到贾妃只让题一匾一诗,她也不好违抗旨意多作,只能随便作了一首五言律诗应付。

此时,宝玉还没有写完,才刚作了 “潇湘馆” 与 “蘅芜苑” 两首,正在作 “怡红院” 一首,草稿中有 “绿玉春犹卷” 一句。宝钗一转眼瞥见了,趁着众人没注意,急忙悄悄转身推了推他,说:“她因为不喜欢‘红香绿玉’四字,改成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儿偏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故意和她作对吗?况且关于蕉叶的说法也有很多,你再想一个字改了吧。” 宝玉听宝钗这么说,擦着汗说:“我这会儿怎么也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 宝钗笑着说:“你只要把‘绿玉’的‘玉’字改成‘蜡’字就行了。” 宝玉问:“‘绿蜡’有什么出处吗?” 宝钗听了,轻轻咂嘴点头,笑着说:“亏了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在金殿上对策,你大概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唐朝钱珝咏芭蕉诗的第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你难道忘了?” 宝玉听了,顿时恍然大悟,笑道:“该死,该死!现成眼前的东西我竟然想不起来,你可真是我的‘一字师’。从今后我就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 宝钗也悄悄笑着说:“还不快写上去,只顾着姐姐妹妹地叫。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来认我这个姐姐了。” 一边说着玩笑话,又怕耽误了宝玉的时间,于是就抽身离开了。宝玉只得接着往下写,一共完成了三首。

此时,林黛玉没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心里很不痛快。她见宝玉独自作四首律诗,费了很多神思,心想何不为他代作两首,也能省得他有些考虑不周全的地方。这么想着,她便走到宝玉的案几旁,悄悄问:“都写完了吗?” 宝玉说:“才写了三首,还差‘杏帘在望’一首。” 黛玉说:“既然这样,你只抄录前三首就行。等你抄完那三首,我也替你把这首写好了。” 说完,低头想了想,很快就吟成了一首律诗,写在纸条上,搓成个纸团,扔到宝玉面前。宝玉打开一看,只觉得这首诗比自己作的三首高出十倍,喜出望外,连忙工整地抄写下来,呈了上去。贾妃看到的诗是这样的:

《有凤来仪》 - 臣 宝玉谨题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蘅芷清芬》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贾妃看完后,十分高兴,说:“果然有进步!” 又指着 “杏帘在望” 这首诗,认为是前三首中最好的,于是把 “浣葛山庄” 改为 “稻香村”。接着,她让探春用彩笺把刚才的十几首诗重新抄写一遍,命令太监传送到外面。贾政等人看了,都称赞不已。贾政还进献了《归省颂》。元春又命人把琼酥金脍等美食赏赐给宝玉和贾兰。此时贾兰年纪还小,对很多事情都不太懂,只是跟着母亲和叔叔行礼,所以没有其他特别的记述。贾环从过年的时候就生病,一直没有痊愈,在别处调养,所以也没有相关记载。

这时,贾蔷带着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在楼下等得不耐烦了。只见一个太监飞奔过来,说:“诗已经作完了,快拿戏目来!” 贾蔷急忙把锦册呈上,还有十二个女孩子的花名单。过了一会儿,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贾蔷赶忙张罗着让女孩子们开始表演。她们的歌声清脆悦耳,仿佛能撕裂石头,舞姿优美动人,如同天魔下凡。虽然只是在舞台上表演,但却把悲欢离合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刚演完,一个太监端着一个金盘,里面放着糕点之类的东西,进来问道:“谁是龄官?” 贾蔷知道这是赏赐给龄官的东西,高兴地连忙接过,让龄官叩头谢恩。太监又说:“贵妃有谕旨,说‘龄官演得极好,再演两出戏,随便哪两出都行’。” 贾蔷连忙答应,于是让龄官表演《游园》《惊梦》两出戏。龄官认为这两出原本不是她擅长的角色,执意不肯表演,一定要演《相约》《相骂》两出。贾蔷拗不过她,只好依了她。贾妃看了非常高兴,下令说:“不要为难这个女孩子,好好教导她。” 还额外赏赐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以及金银锞子、食物之类的东西。

之后,筵席撤去,贾妃又去游览之前没走到的地方。忽然看到一座环山的佛寺,她连忙另外洗手,进去焚香拜佛,还题了一块匾额,写着 “苦海慈航”。并且额外施恩给寺里的尼姑和女道士。

过了一会儿,太监跪着启奏:“赏赐的物品都已经准备齐全,请贵妃查验等相关事宜。” 然后呈上物品清单。贾妃从头看了一遍,觉得都很妥当,就下令照此执行。太监听了,下去一一发放赏赐。原来,贾母得到的赏赐是金、玉如意各一柄,沉香拐杖一根,伽楠念珠一串,“富贵长春” 宫缎四匹,“福寿绵长” 宫绸四匹,紫金 “笔锭如意” 锞十锭,“吉庆有鱼” 银锞十锭。邢夫人、王夫人的赏赐,只是少了如意、拐杖、念珠这四样。贾敬、贾赦、贾政等人,每人得到御制新书两部,宝墨二匣,金、银爵各两只,其他礼物和之前一样。宝钗、黛玉等姊妹们,每人有新书一部,宝砚一方,新样式的金银锞两对。宝玉也是同样的赏赐。贾兰则是金银项圈两个,金银锞两对。尤氏、李纨、凤姐等人,都得到金银锞四锭,表礼四端。另外,外表礼二十四端,清钱一百串,是赏赐给贾母、王夫人以及姊妹们房中的奶娘和丫鬟们的。贾珍、贾琏、贾环、贾蓉等人,都是表礼一份,金锞一双。其余的彩缎百端,金银千两,御酒和丰盛的筵席,是赏赐给东西两府所有在园子里管理工程、陈设、伺候以及唱戏、掌灯的人的。此外,还有清钱五百串,是赏赐给厨役、优伶、杂耍艺人等杂役人丁的。

众人谢恩完毕,执事太监启奏道:“时间已经到了丑正三刻,请贵妃回宫。” 贾妃听了,不由得满眼又落下泪来。但她还是勉强挤出笑容,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地舍不得放开,再三叮嘱说:“不要挂念我,好好保养自己的身体。如今皇恩浩荡,每个月允许进宫探视一次,以后见面的机会多的是,何必如此伤心。倘若明年皇恩依旧允许我归省,千万不可再如此奢华浪费了!” 贾母等人已经哭得哽咽说不出话来。贾妃虽然舍不得离别,但无奈皇家规矩不能违背,只得忍痛登上舆车离去。这边众人好不容易才把贾母、王夫人安慰劝解好,搀扶着她们出了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