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九章 形成了鲜明对比(第2页)
看着赵灵泉沉重地点点头,陈默倒吸一口凉气。长阳县一中与其他邻近几个县的高中相比,在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上都有很大差距,但它却是长阳县唯一的公立高中。
学校里的学生并不多,只有三百多人,每届新生仅有一百多名,这与隔壁隆兴县一中拥有一万多在校生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隆兴县一中不仅学生数量庞大,而且每年都在增加,这是因为该校拥有优秀的教学资源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吸引了众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孩子入学。
然而,长阳县一中的学生人数却在逐年减少,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好、家庭条件允许的学生,往往会转学到更好的学校就读。
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对于普通家庭而言,高考可能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
许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常常不惜一切代价,哪怕卖掉房产和汽车,也要确保孩子能够进入较好的学校就读。
长阳一中由于教学设施落后以及师资力量薄弱,导致每年的招生数量逐年下降。
随着学生人数减少,教师队伍也随之缩小。最近一次就有三十多名教师离职,几乎让长阳一中的教职员工流失殆尽。
不同于初中或小学,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更为繁重,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但高考竞争激烈的省份,学生们往往从高一开始就利用假期进行额外补习。
对于那些没有大城市户口优势的学生来说,只能依靠加倍努力来弥补资源上的不足。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大规模离职使得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难以维持。
尤其考虑到长阳县仅此一所高中,许多家庭条件不佳的孩子无法负担到外地求学的费用,他们的未来似乎陷入了困境。
这些孩子们怀着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决心努力学习,然而面对学校停摆的局面,他们的前途变得渺茫。
陈默抓起外套:“我们必须追。”
他驾车疾驰,不顾一切地想要找回那些离开的教师们,即使这意味着要将车开到极限。
经过一番紧张的追赶,他们终于在邻县隆兴找到了被前任校长及团队围堵住的教师们。
长阳一中的校长王学敏,现年五十六岁,身体状况欠佳,理论上应该退休了。
但在长阳一中,校长这个位置却成了无人愿意接手的烫手山芋,因为学校背负着巨额债务,新任校长上任即面临债主上门讨债的困境。
相比之下,其他学校的人争先恐后地争取校长职位,毕竟谁不想拥有一定的权力呢?
但是,在长阳一中担任校长意味着面对的是一个日益衰败、资金短缺的机构,因此更多人选择寻找关系转调至其他学校,至少那里工资按时发放且待遇更好。
此刻,王学敏正焦急地拍打着一辆大巴的车门,试图说服车内不愿下车的教师们与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