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了解
想到这,孙镐安慰了黄安几句,告诉他云南叛乱基本已平息了,等云南稳定后桐油供应就能恢复,他只需耐心等待一年半载,桐油供应恢复后,这边就不缺了。
“这个好!等有了桐油,永国这边就能尝试造船了。”黄安很是高兴。
“不过造船可不容易,黄大人可有把握?”孙镐问。
黄安笑道:“要论其他我或许不敢保证,可造船什么的本就是我的老行当。孙大人不清楚也是正常,本官之前就在工部任职,当年我大明从欧罗巴获得造船技术试造海船时,本官就是负责船厂的。”
“原来如此!”听到这个解释,孙镐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黄安会想到造船一事,而且还有如此把握,闹了半天人家是真正的技术人才啊!不过他也奇怪,按理说这样的技术官员应该大用才对,怎么被打发到新大陆来了?
忍不住孙镐问了此事,黄安也不隐瞒,告诉孙镐自己实际也是稀里糊涂来的新大陆。原本在工部干的好好的,突然就变成了永王的长史。后来才知道,是因为自己没背景,在官场也没后台,哪怕技术能力再加可性格太过实在做事又较真无意间得罪了人,在朝廷为永王挑选属官的时候命令下达到工部,工部同僚都不愿意去的情况下,上官为了找人顶锅就最后挑中了他。
说到这,黄安也不由得感慨人生的奇妙,说实话他当初接到调令的时候心中犹如五雷轰顶一般,想死的心情都有了。自己好端端的一个工部官员突然就变成了永王长史,还被发配到了新大陆,弄不好这辈子都回不去故乡。
在前往新大陆的时候,黄安心如死灰,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也接受了事实。后来随着在这里定居,帮助永王逐步建立了这座新永州城,看着新永州从无到有一点点变成今天这个模样,黄安不由得为此自豪,并开始逐步把全身心投入到了新的事业中。
现在的黄安已彻底抛弃了之前的身份,成为了永王身边合格的长史。因为永王年龄不大,从小就在深宫也不像宋王那样经过历练,所以他这个长史的作用尤其重要。
可以说,现在的新永州一切都是靠着黄安的辅助才有今天的局面,黄安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黄安带着孙镐在城里转了一圈,随后来他的府邸。
说是府邸,其实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宅子,和大明本土普通人家的宅院没什么区别。
黄安来新大陆是带着家人一起来的,他的父母早就去世了,身边也就一个妻子和一对儿女。儿子八岁,女儿五岁,还有两个老仆人,一家六口住在这个小院并没什么不满,虽然他是长史,在王府不仅有官职俸禄,还有着实权,不过因为新永州的人口不足,黄安以身作则同样分了土地,平日里地由他的妻子和仆人打理,在他公务不忙的时候也会下地耕作,作为农家子弟出身的黄安对种地本就不陌生,何况他还曾经是工部的技术官员,对他来说种地是理所应当的事。
“这些地能种得过来?”得知黄安有五十亩地的时候,孙镐忍不住问了一句。
“勉强吧。”黄安笑着道:“新永州这边不比新京气候更好,但土地算得上肥沃,一年种一季不算太忙,除了种些小麦外,大部分种的是新大陆当地的粮食,这些粮食相比小麦更好打理,也无需过多操心,要不然仅凭内子和家中仆人怎么可能种得过来?不过我平日有空也会下地,帮着打理一下,不仅是我,新永州的各级官员都是如此,甚至连我们王爷也时常下地呢。”
这倒让孙镐有些意外,他没想到永王也会下地。虽然永王比不上宋王的身份,可毕竟也是太上皇的皇子啊!看来这个永王还不简单,据说当年皇帝陛下意图外封海外的时候并没有挑中永王,而是打算让之前太上皇的太子和永王的兄长外封,但没想最终是永王自己表示愿意外封,这才有了后来的安排。
这话让他想起了之前在码头听到黄安和大明来的移民官员对话,其中的确提到过一句我家王爷下地的说法,不过当时孙镐却没在意,现在回想起来,看来这个永王也不简单啊!
在家中,黄安招待孙镐喝茶,虽然在海外他们喝的茶不是什么好茶,这种茶叶在大明仅仅只是普通人喝的,而且是间隔了些时间的陈茶。不过在这里,茶叶的价格可是不菲,按照黄安的说法,如果一斤这样的茶卖给新大陆东边和南边的欧罗巴人话,价格至少是十几倍起,更是供不应求。可惜茶叶这种东西在大明出口是有配额的,朝廷又严格限制茶树外流,没有海关的点头普通商人就算手里有再多的茶也不可能卖到海外去,不仅是茶叶,就连瓷器、丝绸这些大明独有的特产都是如此,也只是因为这边是大明皇子的封国,内务府那边才会破例每次带些茶叶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