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桦周 作品

第106章:贞观二年最后一个月(第2页)

 但和她搬来的还有她的老管家夫妇。

 说是和林伯住久了,留两人在薛府也不好,就一起过来。

 方府家大业大,也一直没有管家,都是红絮和青瑶负责,多个管家过来方源也没有意见。

 几天后,十一月结束,十二月到来。

 初一这日,三县县令齐齐到刺史府缴税。

 方源是十二月中旬的时候上交朝廷,地方县令则是初一这天上交。

 “方刺史,这是本县的税收情况,请您过目。”

 会议室上,王承柘三人把税收清单递给方源。

 方源接下,直接给一旁的司户和他的助手清算。

 税收都是当场清点的,确定无误之后才能离开。

 今年辽州一城三县农作物收成不好,但因为方源的到来,不少人赚了钱,上交的都是钱。

 “方刺史,今年关内道干旱,河东道受影响的地区不少,想必河东道不少州县的税收都无法达标。”

 “但我们辽州一城三县的税收都足足的,如果提前上交,说不定朝廷会大喜,给我们辽州一些嘉奖。”

 孙泰河提议道。

 他所管理的平城县是距离辽州城最远的。

 相对而言,平城县的发展也没有其他两县那么好。

 但孙泰河当上县令之后,立即将家里的生意都转移过去。

 如简历上说,正在努力跟上州城的发展,平城县的不少百姓都得到工作。

 “确实。”

 “下官也正有此想法。”

 周凯乐恭声道。

 他也有这个想法,正想说出来。

 可惜被孙泰河提前说了,真是太可惜了。

 “这个想法不错。”

 “清点完各县税收之后,本官就送去长安城。”

 方源沉吟片刻,也觉得是个好犯法。

 在武陵县的时候,他不太想让人知道一个小小的地方发展那么好,省得被人盯上。

 但来到辽州,已经成为刺史,属于一方诸侯人物,这个时候就应该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如此,才能更加吸引高层的目光,更加能够得到朝廷的政策倾斜,以及未来的升迁之路也顺不少。

 “大人睿智!”

 周凯乐三人齐齐行礼。

 辽州的整体好处也和他们三个县令有关。

 唐初,百姓的税收不重,缴纳比例是四十税一。

 也就是说,收成四十斤,交一斤税的意思。

 如果没有粮食,折算当地的粮价缴钱。

 下午,税收清点完毕,三人离开。

 他们离开后,方源就让人打包好。

 第二天就让人送往长安城。

 ......

 长安城皇宫。

 李世民于御书房召开简单的高层开会。

 就前些日户部尚书戴胃上书:关于减免关内道与河东道各地税收问题进行讨论。

 “陛下,臣以为今年关内道大旱,河东道等地受到波及,收成锐减,理应减免响应税收。”

 戴胃称述自己的意见。

 他是十一月底呈交自己奏折的,今日十二月初三才有空召开讨论。

 “免税是好事。”

 “但朝廷正要对东突厥开战,事关国运,这个时候免税是否会导致日后粮草无法提供问题?”

 兵部尚书李靖第一个开口。

 免税与否这些他从不参与讨论和插手。

 但开战在即,粮草一定要筹备好,否则战争就无法打响。

 开战中途若因为粮草不足而导致军心动乱,将可能会导致兵败的可能。

 “关内大旱众所周知,河东道等地受到影响大家也知道,对于减免税收我是支持的。”

 “但针对东突厥的开战,机不可失,错过时机可能就不会再有这么好的机会,减免税收会不会影响粮草呢?”

 右仆射杜如晦正色道。

 大灾大难时刻,减免税收是正常的。

 但是现在的情况不同,朝廷正决定对东突厥开战。

 对东突厥的开战很难得,错过了以后可能就会被人家践踏。

 “戴尚书,现如今有多少州县表示税收不足的?”

 李世民看向戴胃问道。

 同样,李世民也不希望影响对东突厥的开战。

 渭水之耻如鱼在哽,且让东突厥恢复过来,大唐就危险了,不得不战。

 “关内道18州81县全体表示今年税收严重不足。”

 “河东道18州73县有11州46县表示税收严重不足,3州12县表示轻微不足,4州13县表示没有问题,咦......”

 戴胃拿出户部账本念道。

 各地税收在交税之前,会有文书传到户部说明情况。

 如果遇到税收不足的情况,会提前请示了,朝廷会给予相对应的方针,是强行征收还是减免部分等等都会有回应。

 “咦什么?”

 李世民等人不解地看向戴胃道。

 突然间来一个咦,让众人都不解。

 “辽州一城三县税收交齐,并已经达到户部。”

 戴胃脸色怪异道。

 往年各地税收都是中旬之后才会陆陆续续到。

 辽州作为河东道受到旱灾影响的州县,竟然第一个上交收税,而且那么早。

 “辽州?!”

 李世民眼神一亮,

 当即想到了方源。

 现场同样有不少人是神色微变的。

 比如杜如晦,他也想到了方源,嘴角露出欣慰笑容。

 还有李靖和长孙无忌以及王珪,三人都打听过方源,没想到现在又听到方源。

 “正是河东道辽州。”

 “陛下,这个辽州真乃表率也。”

 戴胃笑道。

 户部最喜欢的就是积极交钱的人。

 尽管他为各地百姓减免税收,但交钱的他更加喜欢。

 “不错,是个好表率!”

 “朕记得,辽州刺史还是个代理刺史吧?”

 李世民呵呵一笑说道。

 “是的,代理辽州刺史方源于贞观二年七月初八上任,现如今二十四岁。”

 长孙无忌说道。

 “做好表率,朝廷自然得嘉奖一下。”

 “只是才二十四岁,改代为正是否年轻了一点?”

 李世民喃喃道。

 目光扫向在场高层。

 “二十四岁确实是年轻点。”

 “或者让他明年二十五再晋升?”

 杜如晦深以为然点头,然后提议道。

 众人听着,一愣一愣的,皆是觉得怪异。

 明年二十五也就差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没差多久,还是很年轻啊。

 “杜相睿智。”

 “长孙尚书,着令吏部下达文书,擢升代理辽州刺史方源为辽州刺史,与贞观三年一月一日生效。”

 李世民看杜如晦一眼,露出彼此会意的笑容。

 随即朝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下达命令。

 “臣遵旨。”

 长孙无忌稍微沉吟片刻。

 见没有人反对,也就起身接旨。

 会议结束后,一封升职文书就传去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