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章 演兵场(2)
朱由榔量产的第一款枪就是纸包弹击发膛线枪!
枪身全长126厘米,配置三棱刺刀,带刺刀全长166厘米,和抗战时小日本的三八大盖长度相仿,这样可以代替长矛有利于对抗骑兵;枪管内有膛线;枪栓也类似三八步枪,只是选择了单发;纸包子弹用雷汞做底火,颗粒黑火药做发射药,弹头是‘米涅弹’。
这样的火枪无论从射程到射击精度放在在崇祯年间根本无与匹敌,优势肯定是压倒性的,好处多得没法分说。可有个问题,子弹产量跟不上!
扩大规模?呵呵,很难,因为不是缺人,也不是缺钱,而是雷汞产量跟不上,而且,朱由榔舍不得用雷汞大量生产这种子弹,而是更希望用有限的雷汞来生产炮弹!
为什么?因为生产雷汞需要硝酸,而在没有合成氨的条件下硝酸主要靠浓硫酸和硝石反应制取,但硫酸消耗量大;现有条件下制备硫酸本就比较困难,如果不是朱由榔原本就是生产弹药的,而且有‘系统图书馆’帮忙,还真不一定能在现有条件下生产出大量的硫酸!
朱由榔用的是抗战时起解放区八路军的土办法:就是用瓷缸(大水缸),一个做成“公”,一个做成“母”,一对对上下对扣,叠成缸塔,在缸上打孔,各个缸塔用铅管连接。前塔前安有两个设备:一个是三角形的铜硫磺箱,放入硫磺,在其中点燃硫磺,小型蒸汽机带动风机鼓风,产生二氧化硫气体;另一个是火硝罐,装入火硝和硫酸,加热后产生氧化氮气体。所有产生的氧化硫、氧化氮气体和氧气等一起进入缸塔,经过多级循环蒸发形成硫酸。
有了硫酸,生产出来硝酸,进而生产出来了雷汞、硝化棉、硝酸甘油以及三硝基甲苯(tnt),尽管这些东西纯度质量还有些缺陷,可也已经能用。
造炮弹的条件具备了,但因为硫酸、硝酸产量不足,这些东西也就没办法大规模生产。
资源有限,当然优先制造威力大的武器,好钢就要用到刀刃上嘛,炮弹的威力岂是枪弹能比的?
十七世纪的火炮从杀伤力的角度在朱由榔看来就是鸡肋,也许攻城能有点用。至于袁崇焕用红衣大炮守宁远,朱由榔一直想不明白,他认为红衣大炮起的作用还不如守城将士造的‘万人敌’有用,就是把火药和稻草放到棉被上点着扔下城墙,沾满火药的棉被剧烈燃烧四处飘散,飘到哪里只要粘上就会陷入火海,即使就地翻滚也无济于事。
当然,宁远大捷更主要是靠决心和勇气!
扯得有点远,而且没有说服力。
这么说吧,当时的火炮几乎全是实心炮弹,就是大小不一的铅球或铁球。想射得准一些就要牺牲射程,想射的远一些就没什么准头。由于黑火药威力不够,而且烟雾大,发射完一炮半天硝烟难以散去,即使接着发炮也基本上和闭着眼发射没什么区别,准头就更没办法说了,除非对方一大群人站在那里等着你的大铅弹砸过来,然后铅弹遇到硬地面再弹起来继续向前滚啊滚,也能伤一大片人,嘿嘿。
这不是瞎说的,在法国大革命中著名的瓦尔密战役中,普、法双方一天对射了2万多发炮弹,结果双方伤亡加起来只有几百人而已。
1792年的欧洲火炮杀伤力都如此低下,何况大明崇祯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