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出阵(第2页)
十四万清军的战阵如同鹤翼一般展开。
军容壮阔,煞气逼人。
肃杀之气席卷四野,仿佛下一刻便要扑击而下。
“呜————”
凛冽的朔风裹挟着低沉婉转的海螺声穿透了原野,从北面清晰的传来。
伴随着中军的号令,明黄色的织金龙纛迎风扬起,旗面在风中猎猎卷动,如同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
继而,四面八方相继响起一片旗号响应之声。
清军各旗、各营的令旗依次升起。
清军的阵线之上,蓝、红、白、黄、黑五色的旌旗依序而动。
整条阵线上旌旗翻滚,旗浪层层推进,自中军向两翼扩散,在地平线上连成一片汹涌的旗浪。
兵甲反射的阳光不断闪烁,刺入眼中,仿佛地表之上忽然亮起无数寒星。
从阵间间隙向后望去,可见更多军阵肃立其后,纵深重重,杀机暗藏。
整个清军阵线官兵肃然挺立,寂静无声。
即便远在四里之外,那股凝聚不散的肃杀之气,仍扑面压来。
陈望的双目微眯,凝神静气。
在黄台吉所领导之下的清军。
无疑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强军。
清廷所行的八旗制度,本质上是一套以旗统人、兵民合一、军政一体的组织体系。
它将所有人户编入各旗,战时为兵,平日生产,建立起一套高效而残酷的战争机器。
严明的等级与赏罚制度,则确保了这支军队在战场上绝对的服从性与强大的凝聚力。
清朝和元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
但是两者之间,却是有着最为本质的区别。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横扫天下之前。
蒙古诸部实际上已经继承了昔日草原诸多帝国的文化、政治、军事上的遗产,他们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政权。
忽必烈入主中原,开国建元,建立起来的元朝,实际上与中国历代的大一统王朝本质上区别并不大。
而清朝则不同。
他们从从刀耕火种的渔猎社会,一跃上千年的时光。
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脱胎于建州女真部落联盟。
一直以来他们仍延续着传统的农奴制经济模式,自身农业生产水平极端单薄,政治架构与社会组织形式亦保留着鲜明的部落血缘特征。
无论是在政治结构,还是社会文化制度等方面都非常落后。
昔日的金国,并没有留下多少像样的遗产。
成化犁庭,更是让他们雪上加霜。
哪怕是黄台吉在继位之后不断的改革,不断的锐意进取。
但是严格来说,这个时候的清国,仍然并非是一个封建政权。
清廷所行的八旗制度,本质上只是军事氏族统帅下的半奴隶制结构。
在取得全国政权后,清廷依靠军事力量确立了统治,并推行了诸如“旗民分治”等具有区别性待遇的政策。
尽管其在政治体制上大体沿袭了中原传统的中央集权模式,并在表面上维持了与历代王朝相似的治理结构,但是实际上。
清国,从来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王朝。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在数千年来,中国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
哪怕是明末,因为地域的原因,因为政治的原因,没有跟上大航海时代的风口。
在那个时候明明已经腐朽不堪的明帝国,仍然在一步一步的向前行进。
而在清末之时,明明各式各样的先进技术就放在明面之上。
清国却是虚度了两百多年的时间,紧闭着国门,最终发展成了一个羸弱愚昧的怪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哪怕是国门叩破,京师沦陷,清国却仍然没有发生多少的改变。
它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改变。
因为变革,意味着统治的结束。
但是。
这是很久以后的事情。
近代还有很远。
在这个时期。
在黄台吉领导之下的清国。
他们所走的道路,正是最恰恰适合于清国的道路。
清国,在这个时代,最幸运的一件事。
不是天灾使得明朝苦不堪言。
也不是党争使得大明内耗严重。
更不是内患使得明帝国衰弱无比。
而是他们出了一位雄主。
没有黄台吉。
清廷,永远都只会是一个割据政权,如同千年以来,关外的一个普通的游牧割据政权。
虽然黄台吉在历史上,从未攻下明朝的京师,从未真正的占据关内。
但是正是因为黄台吉,才使得清国在明朝大厦倒塌之时,积蓄了入主中原的力量。
陈望紧握着望台的栏杆。
他的手正不自觉的轻微的颤抖着。
一种难以言喻的重量积压在他的心头。
天下的命运,此刻,正沉甸甸地落在他的肩上。
难言的愤慨之情从陈望的心底深处缓缓的升起。
那股情绪并不是属于他,而是潜在在心底的深处刻骨铭心的痛楚。
属于这副身躯原先的记忆而衍生出来的情绪,
“辽东!辽东!”
亲族家眷被残杀,世世代代所居住的地方被占领。
火光中的家宅、惨死的亲族、世代耕耘的土地在铁蹄下沦陷。
被迫离开故土、一路颠沛至广宁的万般屈辱,如同尖锐的碎片一般,骤然刺入陈望的脑海。
那份恨意,那份怒火,如此炽烈,灼得陈望的喉间发烫。
迎着凛冽的朔风,感受着身躯传来的寒意,陈望沙哑着声音,缓缓道。
“应旗。”
心底之中所有的情绪,在这一刻被他尽数压在了心底的最深处。
作为一军的主将,他必须要保持着一刻清晰的头脑。
靖南军中军望台之上,赤红色的大纛在风中摇曳。
高亢的天鹅音随之冲霄而起,并迅速蔓延至整个战线。
自西侧八蜡铺至东端桥河集,连绵近十里的战线上,成千上万面赤色旗帜次第升起。
地平线上霎时间只见一片耀眼的鲜红。
而这一切。
也被此时正居于前阵的黄台吉尽收于眼底。
黄台吉骑乘在战马,他的面色潮红,神情疲惫。
他的心中存在的不安以及身体上的不适,此时全都已经被他压在心底。
多年征战磨练出的坚定意志,让他在这样的场景之下仍然保持着镇定。
黄台吉缓缓的举起了右手。
辰初正刻。(7:00)
清军出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