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出阵
卯正两刻(6:30)
靖南军的主力已悉数抵达预设阵线。^精+武¢小′税-旺^ ?已-发+布-醉?鑫!漳\劫,
济宁城东郊外的青色原野彻底被汹涌的赤色所吞没。
目之所及,阵线上尽是耀目的赤红之色。
无数赤旗、赤甲与红缨汇成的狂澜,占据了所有人的视野。
巨大的方阵在号鼓声中如臂使指,隆隆的踏步声宛若闷雷一般沉闷,甚至引得脚下大地都发出持续的低鸣与震动。
靖南军九师的战兵,在中军阵中旗号鼓点的指挥下逐次展开,相继进入各自作战位置。
靖南军的大阵共分为两道阵线。
第一道阵线。
是以八蜡铺为左翼支点,构筑的一条自八蜡铺起始,绵延向东南一直泗水,与桥河集隔水而望的阵线。
在观察到清军逐渐开始回缩整队之后。
陈永福也领兵退出了八蜡铺的范围,和刘文秀完成了城防的交接。
由刘文秀带领兵马三千进驻八蜡铺。
李定国、艾能奇所领的第五、第六、以及刘文秀所留下的第七师其余部队,三师合计步兵共有近两万人,被放置在了中央的位置。
三师之中,还有骑兵两千余骑,承担侦察、追击、掩护等职责,为线列步兵师的掩护骑兵。
不过这三师因为原属西军的缘故,只是普通的步兵师。
步兵五成为铳兵,只是装配着初型海誓铳,也就是没有铳刺的燧发枪。
另外五成为长枪兵,作为近战部队存在,承担着在敌人临近之时与敌人短兵相接,保护铳兵的职责。
而陈永福所领的河南镇第二师,高谦所领的第三师,两师合计步兵一万四千余人。
全员列装二型海誓铳,也就是装备着铳刺的燧发枪。
对于这样全面列装铳刺燧发枪的部队,为了和旧军区分,在靖南军的序列之中,称之为线列步兵师。
同样也有掩护骑兵两千骑。
两师被放在大阵的两翼。
两师的步兵,都是装配这铳刺的线列步兵,可以有效的抵御清军骑兵可能到来的袭击。
五师合计有兵力四万人,野战阵线上大小火炮合计有两百余门。
八蜡铺作为重要的支点,以及前沿阵地的原因,不仅设下了五十余门用作防守的中小型火炮。
陈望还将原先济宁城东的重炮阵地北移到了八蜡铺中。
设二十四斤炮六门,十八斤炮十八门。
第二道阵线。
则是由周遇懋所领的湖广镇第一师一万三千人为左翼,其中有步卒一万一千人,骑兵三千。*丸\夲?神!栈! \首?发¢
左光先所领的汉中镇第四师为右翼,步卒一万七千人,骑兵三千。
陈望则是亲率近卫师以近卫线列步兵万人,近卫骑兵三千,坐镇中军。
共有兵马四万七千人,共有大小火炮三百余门。
在两道阵线的中央,还设有一座作为支点的棱堡。
准确来说,这座棱堡是一座规模巨大的炮堡。
原本布设在城南的攻城炮兵营地被移到了此处,作为重要的火力支援点。
部署的重炮数量规模都与八蜡铺相同。
两道阵线,共有兵马八万七千人,步卒七万两千人,骑兵一万五千人。
除此之外,在大军的两翼外侧。
西面,曹变蛟带领以本部湖广镇第三师骑兵为主力,混杂各师精锐骑兵,合计万骑的主力骑兵。
东面,陈功同样带领着各师万余精锐骑兵,陈兵于泗水以西,列于的两道阵线之间。
泗水东面,桥河集则是由胡知礼所领的河南镇第八师一万两千营兵镇守。
在济宁的东郊,靖南军参战的总兵力共计十二万。
十二万大军,西起八蜡铺,东至桥河集,连绵不绝,浩瀚如海。
……
卯正三刻。
一辆接着一辆的望杆车于清军的阵中次第立起。
平野之上一览无余,难以遍观全貌。
所以清军的将校需要用望杆车眺望,以观察敌军阵型变化与兵马动向。
靖南军的前阵,也林立着不少的望杆车。
不过更多的,是由民夫搭建起来的望台。
这些望台比起望杆车更为高耸,视野更为开阔,各式的令旗在劲风之中招展。
陈望站在第二道阵线的中军望台之上,清军阵线的一切全都被他尽收于眼底。
北方。
清军阵线同样长达近十里之长。
低沉的海螺声与悠长的号角声此起彼伏,清军的主力正在源源不断的涌入战场。
在千里镜中视野之中,大量的清军步兵正排列着整齐的纵队缓步向前。
清军的游骑已经铺开了警戒线。
两军的阵前,轻骑哨探不断的试探着。
清军为了控制正面的战场,散出了至少万余的轻骑。
这些清军的轻骑以百人为一队,千骑为支点,排布于大军的前方。
而在后方,则是清军的大规模骑阵。
将近五万的清军骑兵,已经早早的在正面铺开。
曹变蛟、陈功两人领军坐镇于东西两翼的外围,也将麾下大量的骑兵散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两万多名的骑兵分布在旷野的四处,以曹变蛟与陈功两人所领的骑阵为支点,与清军的轻骑遥遥对峙。-白~马?书·院~ .嶵_辛?蟑¢劫~哽\新^筷`
清军的轻骑在两军阵线之间奔驰往来,为大军的展开的与靖南军的骑兵追逐拼杀。
清军的骑兵虽然占据着数量上绝对的优势,但是却也没有在这个时候全军出击。
靖南军的炮兵辐射的范围实在是太过于广阔,没有步队的协同,己方的炮队也没有全数开赴到府河的南岸。
此时若是贸然前进,面对靖南军精锐的甲骑,很可能在一次失利之后便演变成溃败之势。
在千里镜中,清军的步兵在抵达前线之际由纵队快速的变换为横队,缓缓的铺满了整个正面。
清军行军速度极为快速,变换速度也极为快速,极高的组织度,使得他们在战场之上无往不利。
清军布阵的速度极快。
仅仅只是在一刻钟后,六万余名清军的步兵便已经完成了列阵。
清军的步兵同样排布成了两道阵线。
铁甲映日,气势压人。
阵线之间,伫立着三支规模超过万人的骑军。
而在左右两翼,则是总兵力超过五万的骑军。
黑压压如一片乌云垂野,寂寥无声却杀意弥漫。
十四万清军。
横陈在济宁东郊的原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