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灰 作品

第376章 刘医生的提议

我对昨晚的情况十分疑惑,加上对刘医生比较信任,所以基本没有隐瞒具体过程。除了一些涉及隐私的亲密聊天内容,其余都如实相告了。甚至对那个莫名产生的、怀疑董姝予而想查看她手机的想法,我也坦诚相告。毕竟,我确实对此感到十分不解,甚至羞愧。

当我讲完过程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几个困惑的问题后,刘医生首先帮我分析了当时的状态: 这是一种应激反应中的解离现象。

根据我的描述,他分析道,“你提到的恶心、心慌、头晕,都是压力过大时身体典型的应激反应。但更关键的特征是你那种‘像在梦里看自己做事’的抽离感,以及突然涌现的查看手机的冲动——这提示了你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出现了某种脱节,可以理解为大脑启动了一种‘保护模式’。”

见我皱眉,他换了个更通俗的说法解释道:“解离,简单说就是大脑在超负荷时的一种暂时性‘断片’。比如经历重大变故的人,有时会感觉像旁观者一样看着自己的生活,这就是轻度的解离表现。你昨晚的情况更符合‘急性应激解离’:当大脑遭遇过于强烈的刺激,比如面对情感冲突、悲伤等强烈刺激时,它会暂时将部分难以承受的感受或现实感知‘隔离’开来,即将死机时强行关闭非核心程序,以防止系统彻底崩溃。”

他特意放缓了语气,强调这与更严重情况的区别:“这和影视剧里常见的‘多重人格’完全不同。你的‘自我’感始终是完整的,只是某些记忆或当下的感受体验可能变得模糊或遥远。你能清晰回忆起那个查看手机的念头并为此感到羞愧,这恰恰证明了你核心的自我意识和道德判断功能是完好的——如果是严重的解离性遗忘,你根本不会记得自己有过这个想法。”

对于我的核心困惑,他进行了针对性解读:

关于“怀疑董姝予并想查手机”的念头:

行为层面:在强烈的应激反应下,大脑负责理性控制和抑制冲动的区域功能可能暂时性下降。这使得基于不安全感产生的原始冲动,如质疑董姝予的念头,未能得到有效抑制。

本质: 刘医生明确宽慰我,这并非源于道德缺陷或个人品性问题,而是大脑功能在极端压力下出现的暂时性失调结果。

关于用“荤话回避”去感情的行为模式:

他指出这同样是一种情感回避的防御机制——在难以直面或表达真实、复杂的情感时,转而用带有性意味的玩笑或戏谑来转移话题、缓解压力、保持情感距离。

核心动机的一致性: 他指出,无论是产生怀疑冲动,还是用荤话回避,本质上都是大脑在面对强烈情感压力时启动的‘保护’策略。这种策略与解离反应的深层动机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逃避难以承受的情绪。

最后,他肯定了我的反思能力,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察:

反思能力的提升: 刘医生赞许我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逻辑并进行类比,认为这表明我的自我觉察能力在提升,这是恢复和成长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