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季秋 作品

第509章 蔡京的试探

距那场暗流涌动的紫宸殿朝会又过去了几日。

汴京的天气依旧闷热。

何府门前依旧车马稀疏,但无形的关注却从未离开过这座看似安静的府邸。

刘然正在书房中阅读一卷书,心绪却难以完全平静。

朝争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零星传来,皇帝暧昧的态度,各方势力的动向,都让他感觉自己正站在一个逐渐加速的漩涡边缘。

不过,这也是他所预料的事。

“郎君,”管家福伯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谨慎,“那位文先生又来了。”

刘然手中翻页的书一顿,而后他缓缓放下书本,心中了然。

该来的,果然他娘的又来了,而且这一次,可能更麻烦。

“请文先生到花厅稍坐,我即刻便到。”

稍作整理,刘然步入花厅。

文修彦依旧是一身素雅青袍,正悠然品茗,欣赏着厅中悬挂的一幅山水画,仿佛只是一位偶然来访的风雅老友。

见到刘然,他立刻放下茶盏,笑容可掬地拱手行礼,姿态比上一次似乎更随意亲近了几分。

“刘供奉,叨扰了。老朽不请自来,还望勿怪。”

“文先生哪里话,您能莅临,寒舍蓬荜生辉。请坐。”刘然还礼,吩咐福伯换上更好的茶点。

两人分宾主落座,一番关于天气还有汴京繁华的闲谈过后,文修彦轻轻将茶盏搁在几上。

文修彦笑容依旧温和,目光却多了几分探究的意味:“刘供奉,日前朝堂之上,因您面圣时所陈兵事见解,可是引发了一番不小的议论啊。”

刘然面色平静:“然人微言轻,不过据实陈情,岂敢妄议朝政。竟引得诸位相公争论,实非然所愿,心下甚是不安。”

“诶,供奉过谦了。”文修彦摆摆手,语气恳切,“正所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供奉久在边陲,深知军旅实情,所言必是切中时弊,方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太师对此,亦是十分重视。”

他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显得推心置腹:“不瞒供奉,今日老朽前来,正是奉太师之命。太师言道,刘供奉乃难得之实务干才,其所见所思,绝非泛泛而谈。”

”既然朝议已决,要诸有司详议兵制革新之事,太师意欲深察供奉对此的高见,尤其是关于京畿禁军弊病的具体看法,以及……可有任何初步的设想章程?毕竟,革新之事,千头万绪,总要有个入手之处才好。”

刘然心中警铃大作,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惶恐与谦逊:“太师垂询,末将惶恐。然一介武夫,只知些粗浅的边塞见闻,于国家大政、制度革新,实无见识,岂敢妄言设想?万万不敢当。”

“供奉不必过谦。”文修彦的笑容如同春风,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力道,“太师常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供奉便是那知兵事者在行伍之人。您但说无妨,不必拘泥于朝堂格式,只当是友人间的探讨。譬如……”

“老朽听闻,京畿禁军最大的积弊之一,便是空额糜饷甚巨?若行革新,清查空额,汰除老弱,当是首要之务,亦是见效最快之举。”

“不知供奉在边军时,可曾听闻此类情事?又以为,该如何清查方能彻底,而不至于

不等刘然回答,他又接着问道,语速平缓却步步紧逼:“再者,禁军装备虽看似光鲜,然多不堪用,武库中所藏兵甲亦多有朽坏。而边军却常苦于军械不足、破旧。”

”若能统筹天下军器制造与调拨,优选工匠,统一制式,依各军镇实需及操练情况分发,是否更能物尽其用,强军节用?”

“还有,”文修彦目光微闪,抛出第三个问题,“禁军与边军,如同泾渭,彼此隔阂。边军鄙禁军之孱弱,禁军妒边军之犒赏。若能促进二者交流,譬如定期互调部分军官、资深劲卒,或可使之互通有无,京营能习战阵之气,边军能感中枢之威?当然,此事需谨慎,尤以不损两边战力为前提。”

刘然沉默地听着,心念电转。

此三问,可不是只是问,他已完全明白对方的意图。

若自己顺着对方的话头,哪怕只是点头称是,或提出一些细节补充,很快就会被文修彦捕捉、放大,进而被塑造为刘然亦赞同太师革新方略的证据,甚至具体方案都会被打上采纳刘供奉之议的。

他不能明确反对,那会立刻得罪蔡京;也不能完全被牵着鼻子走。

沉吟片刻,刘然抬起眼,目光诚恳地看着文修彦,语气依旧保持着武人的直率与谦卑:“文先生所问,确是禁军痼疾,末将在边关时亦常有耳闻。太师心系军务,欲革除积弊,末将感佩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