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季秋 作品

第507章 蔡京的心思(第2页)

“其三,”蔡京踱步到书架前,抽出一本账册似的文书,“便是这钱粮后勤。”

“陈显只知叫苦国库空虚,却不知财赋之理,在于周转与掌控。革新一起,必然涉及巨量钱粮物资的重新调配。禁军空额之饷、汰弱之费、新增衙署之用度、轮戍军兵之犒赏……每一项,皆是流转。”

“流转经过何处,何处便有了权力,便有了余地。户部、枢密院后勤诸房、三衙掌粮饷之职、乃至即将新设之衙门,凡钱粮军械过手之处,皆可安插人手,皆可厘定新规。”

“这其中调度之权、核查之权、截留之权,皆属文官职分,官家不至疑心。借此革新,正可将天下军赋财权,更进一步收拢掌控。些许耗损,不过九牛一毛,且日后从整顿所得中,轻易便可弥补。”

“更何况,非常之时,行非常之法。若粮饷果真短缺,正好可借支持革新之名,行籴本、和买之事,甚至……动一动那些囤积居奇的豪商巨贾。”

蔡京放下账册,语气淡漠:“此举仍在文官理财范畴,官家乐见其成。”

余深彻底明白了。蔡京所图,绝非单纯军事改革,更非直接染指军权,而是一场借军事改革之名,行政治清洗、巩固相权、掌控财赋之实的宏大布局。

所有动作都精心设计在文官系统的权限范围内,绝不越雷池一步。

刘然及其方案,不过是他手中一枚恰好出现的、颇为好用的棋子。

“其四,在于人心与名器。”蔡京坐回榻上,微微阖眼,似在养神,言语却愈发清晰:“革新一事,必然触及众多官员将校之利。谁支持,谁反对,一目了然。”

“正好借此看清朝中格局,甄别异己。支持者,可为臂助;反对者,尤其是郑居中、邓洵武等人,其言其行,皆可记录在案。日后,若革新顺利,自有功劳;若遇阻挠,便可归咎于彼等掣肘,上可应对官家,下可安抚舆论,届时再行清算,名正言顺。”

“至于那些因革新而空出的职位,因新设衙门而增加的官缺,正是安插亲信,培植党羽,酬劳功臣的绝佳机会。可将我门下干练之士,或是有才而欲投靠者,逐一安排进去,牢牢掌控这新生的权柄。”

“如此,数年之后,枢机要害,尽在掌握。而这一切,依旧在文官系统内部。”

窗外,一声闷雷滚过天际,酝酿已久的暴雨终于沛然而下,豆大的雨点急促地敲打着屋顶和窗棂,发出噼里啪啦的密集声响。

雨声衬得直房内更加寂静,也更显幽深。

余深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震撼与寒意,躬身道:“太师算无遗策,下官拜服。只是……眼下西北军情紧急,若因革新之争而真的延误了战机,以致西北有失,恐……恐殃及太师清誉,亦给郑居中等人口实,官家面前,亦不好交代。”

蔡京闻言,轻轻嗤笑一声,那笑声在滂沱雨声中显得格外冰冷和超然:“西北?察哥陈兵边境,看似汹汹,实则虚张声势居多。党项国内亦非铁板一块,李乾顺也要权衡利弊。藏底河城之兵,屯驻日久,粮草消耗极大,其意在恫吓、试探,欲趁我西南有事之机攫取些好处罢了。赵遹、刘仲武等将,足堪应对。况且……”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讥诮:“况且,正因西北危急,才更显得革新强军迫在眉睫,不是吗?若边患轻轻松松便能平定,我等在此力主革新,岂非成了无的放矢?届时,若西北小有失利,亦可归咎于旧制弊病已深,恰恰证明革新之必要。这其中分寸,老夫自有把握。”

余深愕然,随即彻底明白。

在蔡京眼中,西北的危机,也不过是他棋盘上的一颗棋子,用以烘托革新必要性的背景和筹码而已。

一切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这汴京城内的权力格局。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轻轻的叩击声。

“进。”蔡京淡淡道。

一名心腹书吏躬身入内,低声禀报:“太师,梁大官方才命人传来口信,说官家赏画之后,心情颇悦,偶然问及刘供奉近日可在研读兵书,又言变法之事,贵在得人,统筹之要,在于得当。”

蔡京眼中精光一闪,点了点头:“知道了。下去吧。”

书吏悄然退下。

蔡京看向余深,脸上终于露出一丝一切尽在掌握的笑意:“看到了吗?肇明。官家所思,仍在人与法,在于统筹之道。刘然,便是那个得人。而如何统筹,如何得当……便是官家交给我们的题目了。”

“至于西北烽火……”他站起身,走到那幅赵佶亲赐的山水画前,凝视着画中缥缈的峰峦和隐逸的高人。

“郑居中、邓洵武他们,看到的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计较的是一兵一卒的损耗。而老夫所要的……”蔡京的声音低沉而悠远:“是重塑这朝堂天下之格局。边患?癣疥之疾耳。真正的战场,始终在这汴京皇城之内。军权,是官家的禁脔,碰不得。但这围绕军权衍生出的名、利、人、财……是老夫可以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