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朝堂立场(第2页)
素来保持独立的高俅,既不公开依附蔡京,也不会轻易得罪这位权倾朝野的太师。
今日发言,不过是坚持他一向的的主张,那就是迎合上意,见风使舵罢了。
“官家,臣以为诸位同僚皆是为国着想,只是立场不同。”高俅的声音平和,显得格外中立,“然祥瑞显现,天意已明,若不一鼓作气,岂不辜负天恩?至于西北防务,臣可抽调京师禁军精锐暂充边关,待西南平定,再行回调。”
这番话看似折中,实则仍倾向蔡京一党。
他掌管京中禁军,此议既能讨好蔡京,又能借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可谓一箭双雕。
尚书右仆射刘正夫迅速出列反驳。作为郑居中的盟友,他决不能坐视高俅的建议被采纳。
“高太尉此言差矣!京师禁军拱卫皇城,岂可轻动?况且禁军久居京师,不习边塞战事,贸然调往西北,恐难当大任。如此草率建议,实乃置社稷安危于不顾!”
刘正夫与郑居中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心照不宣。
他们这个同盟虽然今日因王黼的转向而有所削弱,但绝不会在此而退缩。
殿内争论愈演愈烈,各方势力纷纷加入战团。支持蔡京者大谈天命所归,支持郑居中者强调稳妥为先,而邓洵武等人则坚持边防为重。
门下侍郎郭薛支持蔡京,主张祥瑞之说,调集西军前往西南平叛。作为蔡京的长期盟友,他的发言毫不意外。
尚书右仆射刘正夫支持郑居中,强调依法而行,祥瑞之说不可取。
他与郑居中、张康国形成了同盟,尽管今日王黼临时转向,但这个联盟依然在。
尚书左丞张康国支持邓洵武,担心官员调配不及。
虽然他主要反对蔡京,但在这个具体问题上,与邓洵武的务实派立场不谋而合。
秘书省校书郎何粟,忽然出列。
他是今科状元,虽才踏入朝堂,却敢于直言:“官家,臣有一言。祥瑞之现,在乎民心;军事之利,在乎天时地利人和。”
“今强行推动战事,恐非祥瑞本意。臣闻刘然在湟州青山寨时,曾以千人退敌数万,非凭祥瑞,而凭智勇。为何今日谈论西南战事,只言祥瑞,不言良将良策?”
他这一番话巧妙地将刘然与祥瑞分割开来,既肯定了刘然的能力,又否定了借祥瑞催战的合理性,引得不少中立官员点头称是。
此刻,同为蔡京庇护才能升官的开封府尹王革,也出列奏道:“官家,近日汴京百姓皆传祥瑞之事,民心振奋。若朝廷迟疑不决,恐寒了百姓期待之心。”
郑居中立即反驳:“王府尹!为政者当引导民意,而非被民意所挟!若因市井传言而轻启战端,岂是治国之道?”
朝堂上的争吵越来越激烈,三方势力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蔡京一党气焰嚣张,不断以天意、还有刘然这个祥瑞的名号压人。
郑居中一方则据理力争,强调稳妥务实。
邓洵武等人忧心边防,力陈西北危机。
甚至连负责祭祀的大常卿魏汉卿也参与进来,大谈祥瑞的象征意义和历史典故,使争论更加复杂化。
御座之上的赵佶,在这场愈发激烈的争吵中,却显得愈发心不在焉。
他的目光时而飘向殿外,仿佛在欣赏着什么想象中的美景,时而把玩龙椅的扶手,对臣子们的争论似乎并不十分在意。
直到争论趋于白热化,双方言辞几乎到了图穷匕见之际,他才轻轻抬了抬手。
只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却仿佛有着无形的力量骤然蔓延开来,整个大殿瞬间重归死寂。
“好了。”
两个字,声音不高,却带着从九重宫阙深处传来的天然威仪,冰冷地切断了所有争论。
赵佶语气平淡:“西南军事,朕既已委派赵遹全权处置,朕信其能。具体进兵方略、时机把握,非一朝一夕可定,亦非殿上争辩可决。”
他顿了顿,目光淡淡扫过下方鸦雀无声的群臣,“尔等可与枢密院、中书门下细致商议,务求稳妥,权衡利弊,拟定详实条陈,报与朕知便可。”
退朝的钟声悠扬响起,百官依序鱼贯而出。
蔡京在与余深、郭薛交换了一个短暂而意味深长的眼神后,面无表情地率先离去。
郑居中则与刘正夫、张康国及几名官员低声急促交谈,面色凝重。
邓洵武独自一人走在最后,眉头紧锁,显然对后续的商议不抱乐观。
王黼快步走出殿外,神态自若地与各方官员点头致意,仿佛刚才朝堂上的转向再自然不过。
这些老练的朝堂官员都明白,今日的盟友明日可能变成敌人,今日的敌人明日也可能成为盟友,这一切都取决于利益的需要。
高俅悠然自得地走在人群中,与几位武官谈笑风生,仿佛刚才朝堂上激烈的争论与他无关。
他一向善于在各方势力间保持平衡,今日也不例外。
梁师成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皇帝身侧,躬身搀扶起驾,他的目光在与几位重要官员短暂接触时,皆留下一个难以捉摸的微妙表情。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朝堂上,每个人都必须小心翼翼地选择自己的立场,因为今天的盟友,明天就可能变成敌人,而今天的敌人,明天又可能因为共同的利益而成为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