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西壁禁军教阅所(第2页)
“去吧。”刘然挥挥手。
贾仁如蒙大赦,倒退着出了公廨。
刘然独自坐在椅上,手指轻轻敲击桌面。
整顿军务非一日之功,尤其在这汴京城,牵一发而动全身。
眼下最重要的,并非在此地做出政绩,而是站稳脚跟,看清形势。
查账,既是了解情况,也是一种无声的威慑,让底下的人知道,这位新上司并非全然不通事务,可以随意糊弄。
就在刘然于教阅所低调应卯的同时,一场关于他的舆论风暴,正在汴京的大街小巷、茶坊酒肆间迅速发酵。
最初是朱勔手下那些混迹市井的闲汉、说书人,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述刘供奉湟州破敌的故事。
故事经过精心加工,极力渲染刘然的勇武无敌,如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斩将夺旗、智谋过人,比如以少胜多,妙计频出,更重要的,是不断强调这一切都是因为道君皇帝圣德感天、神霄玉清仙法庇佑、刘供奉诚心祷祝,得九天雷神赐下神力。
“要不说呢,若非圣天子在位,上天降下祥瑞,怎会有如此少年英雄?”茶楼里,说书人一拍惊堂木,引得满堂喝彩。
与此同时,一些不知从何而来的质疑声也开始悄然流传。
“听说了吗?那刘然年纪轻轻,哪来那么大本事?怕是冒功吧?”
“可不是,湟州那边死人无数,怎偏他一人立下大功?说不定是杀了几个流民,充作敌酋。”
“嘘……小声点!没见朝廷都封官赏钱了?不过话说回来,昨日赏钱刚下去,今天就有人看见何府的人偷偷去兑成粮帛了,不知要运往何处……”
这些言论真真假假,混杂难辨,却如同病毒般扩散,不断塑造和扭曲着所谓的公众形象。
一方面,这所谓的“刘指挥使”被捧成天神下凡般的英雄,象征着皇帝的英明和国运的昌隆;
另一方面,“刘指挥使”的战功水分,品行瑕疵的窃窃私语也从未停止。
林灵素旗下的道士们,更是卖力地将刘然的故事融入他们的布道之中,使得“刘然”这个名字,与“道君皇帝”、“神霄派”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刘然偶尔骑马穿过街市,能感受到四面八方投来的目光:有好奇,有崇拜,有敬畏,也有不易察觉的嫉妒和审视。
他如同一件被精心包装的商品,被陈列在汴京这个巨大的橱窗里,供人品评,也供那些幕后之人待价而沽。
他知道,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那背后推书的操控。
而在另一处。
蔡京府邸。
吴储再次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书房。
“太师,刘然至教阅所后,并无异常举动。只是命孔目官贾仁整理账册文书,并未急于插手具体事务,也未见与军中任何人过多接触。平日准时点卯,准时散值,多数时间留在公廨翻阅文书,沉默寡言。”
蔡京闻言,轻笑一声:“倒沉得住气。看来,不是一味蛮干之辈。知道先摸清底细,暂避锋芒。也好,免得一开始就闹得不可收拾,反坏了老夫的事。”
“市井流言已按太师吩咐散布,祥瑞之名渐起。然,郑枢密那边的人,似乎也在暗中引导一些……不利的言论。”
“由他们去。”蔡京毫不在意,“水至清则无鱼。有点杂音,反而显得真实。只要大势在我,些许污言,无损根本。陛下……可有何反应?”
“皇城司回报,陛下近日忙于鉴赏灵璧石和作画,对市井流言似有耳闻,但并未深究,只笑言了一句,少年人,声名来得快,也需担得起。”
天子的态度,在蔡京意料之中。皇帝乐于见到祥瑞被捧起,至于过程是否完美,他并不关心。
“童贯那边呢?”蔡京最关心的是这个老对手。
“兰州暂无新的消息传来。辛叔詹近日颇为活跃,多次试图邀约刘然,均被刘然以新履职,公务繁忙,不便叨扰为由婉拒。不过,我们的人发现,何府昨日有一人,快马出城,方向似是往西北而去。”
“往西北?”蔡京眼中精光一闪,“是给何灌送信去了。也好,让何灌知道知道京中形势,让他明白,他的弟子,如今已在老夫彀中。他是个聪明人,知道该如何选择。”他顿了顿,吩咐道:“让余深开始准备下一步吧。‘祥瑞’既已扬名,该有点实际用处了。西南赵遹那边,催军的奏报,可以再写得急切一些了。”
“是。”吴储躬身领命。
蔡京缓缓踱到窗前,望着窗外渐沉的落日。
斜阳西下,无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