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季秋 作品

第481章 天子赵佶(第2页)

刘然这番莽撞举动,反倒撕开了一丝那“仙师”装神弄鬼的面皮,让他觉得有些莫名的……痛快。

紧接着,便是童贯的人迫不及待地伸手。看着辛叔詹……赵佶眼神一冷。

童贯这老奴,远在西北,眼睛却一刻不放松地盯着汴京,盯着任何可能有用的刀剑。

其与梁师成勾结,内廷枢密院串联,势力膨胀之速,可谓快之又快。

此番急切拉拢这区区的边疆指挥使,怕是为了身后的兰湟路弓箭手提举司何灌罢了,无非是想在未来北伐中,插入更深的钉子。

这一点,赵佶心中透亮,他可以用童贯掌兵,用蔡京敛财,用梁师成控扼内廷,但绝不允许任何一方真正坐大。

是所有人都必须仰仗他的鼻息,依赖他的圣意才能生存。

他要的是平衡,是互相牵制。

刘然,不过是一颗突然投入池中的石子。石子本身无足轻重,但它激起的涟漪,却能让他更清晰地看清池底各方势力的真实嘴脸和力量对比。

有用,则用之。无用,或生害,则弃之。

蔡京的反应也极快,几乎是在获知消息的瞬间便做出了雷霆般的应对:超规格的擢升,又以重金赏赐、从而离间童贯。

果决,狠辣,高效。充分展现了其掌控朝局、应对挑战的能力。

赵佶微微颔首。这才是他需要的臣子。

在他懒得过问具体庶务时,能替他牢牢按住局面,将一切不安定因素迅速纳入可控的轨道。

蔡京将刘然捧为祥瑞,也正合他意。

此子湟州之功,确实可大加利用,既可激励军心,堵郑居中等厌战之口的嘴,又可彰显他赵佶识人之明、圣德感天。

“抬得高,才能摔得碎……”赵佶低声重复了一遍密报中蔡京的原话,眼中闪过一丝冷冽的玩味。

至于郑居中、刘正夫、邓洵武等人的忧虑和暗中串联,密报同样记录在案。

郑居中打着恤民的旗号,实则处处与他的宏图伟业作对,甚至隐隐有借外戚身份揽权之嫌;刘正夫调和元祐绍圣,本质上就是否定他父亲神宗皇帝的变法,否定他赵佶“继志述事”的合法性;邓洵武固守西北之议,看似老成谋国,实则是怯懦畏战,阻碍他收复燕云的步伐!

这些迂腐之臣,只看到眼前的困难,只想着守成维稳,全然不懂他欲成开创万世太平的帝王伟业,必然要承担风险,付出代价!他们的聒噪,令他心烦,但也仅止于此。在蔡京、童贯、梁师成等人的联手压制下,这些人掀不起太大风浪。他们的存在,反倒更能衬托出他的力排众议、乾纲独断,英明神武。

“呵。”赵佶的一声轻嗤在寂静的殿中响起,带着帝王的冷漠与自负。

他将密报随手扔回几上,发出“啪”的一声轻响。

侍立的小黄门身体几不可察地颤了一下,头垂得更低。

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视线之内,都在他的默许甚至纵容之下进行。

蔡京的贪婪,童贯的野心,朱勔的横暴,郑居中的清正,林灵素的装神弄鬼……乃至那个刚刚入局、似乎带着点自己小心思的刘然,都不过是他棋盘上摆弄的棋子。

赵佶他乐于见到臣子们互相争斗,乐于看到他们为了圣眷、为了权力绞尽脑汁,争先恐后地为他奉献一切。

唯有如此,他才能高踞云端,稳坐钓台,从容掌控一切。他们的争斗,是他们忠心的体现,也是他权术的证明。

只要最终的目的能达到:钱粮源源不断输往京师和边陲,艮岳如期建成,燕云十六州重归版图,道法成为国教,他成为千古唯一的“道君皇帝”!

至于过程……些许污秽,些许血腥,些许民怨,在煌煌伟业面前,算得了什么?史笔如铁,但执笔的,终将是胜利者。

他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和遥远宫墙外那片模糊的、属于凡俗世界的灯火。

太祖时期汴京定下的夜禁?

对他而言,从来形同虚设。他需要这座都城是什么样子就得是什么样子。

规则,从来是由他制定,并由他决定何时适用,对谁适用。

明日,蔡京那份超乎常规的封赏和朱勔那披红挂彩的三千贯铜钱,就会浩浩荡荡地送往何灌府邸。

那将是他默许的态度,是他对刘然这枚新棋子的初步定位,也是对童贯、对郑居中、对所有人的一次明确警示。

这汴京城,这大宋天下,真正的执棋者,唯有他一人。

“来人。”赵佶的声音平静无波,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一名身着绛紫色宦官常服、面容精干的中年宦官悄无声息地快步上前,躬身听令。此人是内侍省副都知,梁师成的得力副手之一,专门负责与皇城司的对接。

“传朕口谕至皇城司:何府处,增派一倍人手,给朕盯紧了。其一举一动,每日所晤之人,所谈之言,事无巨细,悉数报来。另,玄天观近日往来人等,给朕细细梳理一遍。记住,要滴水不漏,不可惊动任何人。”

“是!大家。”宦官毫不迟疑,低声应命,倒退着迅速消失在殿外阴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