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董事会
是的,这个港口他不准备让朝廷管理,他要搞一个董事会。
有投资的人都能 加入董事会,然后推举一个董事长。
这个董事长负责港口的日常管理。
有什么想法的话,也可以开董事会讨论。
因为这些人参与投资了,所以他们 肯定是希望港口盈利的。
既然希望港口盈利,就会积极努力经营好港口。
如果这个模式行得通的话,朝廷能省很多事儿。
以后很多工程都可以照搬董事会的模式,朝廷只需要派人去查账就行了。
公司管理的话,如果朝廷有人才,也可以加入董事会。
又或者,公司想要培养管理人才了,就塞进董事会里,跟着商人们学习一段时间。
大明的商人也许理论知识不丰富,但是他们经商多年,实战经验还是很厉害的。
至于贪污问题,朱吾适在不怕,有锦衣卫和朱元璋在呢。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商人帮着朝廷赚钱,还能利用朝廷限制商人。
但是一定要有个度,朝廷不能乱伸手。
尤其是要避免不懂商业的乱伸手,外行指导内行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儿。
在缺人才的情况下,搞董事会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嘛。
本来就是股份制公司,真要是上下一心,团结友爱,也不是啥好事儿。
当然了,公司也不能太乱,乱了就无心发展了。
其实朱吾适更想找个牛逼的ceo,可是大明哪有这样的人才啊。
只能退而求其次,搞内阁制度了。
港口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眼下的第一步,就是招商引资。
这个问题让朱吾适很头疼。
天津距离应天府太远了,当然了,此时的天津还叫直沽。
走京杭大运河去天津的话,最少也要一个月。
在船上待一个月,朱吾适感觉自己会疯掉。
让天津那边的商人来应天府,一来一回两三个月浪费了。
先不说商人愿意不愿意,就这么舟车劳顿的,商人们难免会有意见。
有意见的情况下,还能愿意掏钱吗。
就算为了赚钱不得不掏钱,那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也会为后续的合作留下隐患。
思来想去,朱吾适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必要走一趟的。
没办法,手下没有得力干将,这些事儿就只能他自己做了。
如何去天津成了大问题。
目前有三条路线。
第一,陆运,优点是安全。缺点是用时太长,路不好走。
应天府到天津可没有水泥路,更没有高速公路。电动车摩托车都不方便,最方便的反而是骑马。
第二,河运。先从应天府到淮安,然后进入京杭大运河。经过淮河,黄河,最后到达天津。
好处是用时比陆路少很多。
缺点是黄河水患频繁,有发生意外的可能。
大明时期,黄河也是 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
第三,海路。这个就简单了,先到长江入海口,然后坐海船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直达天津。
好处是用时更短。坏处嘛,也是危险。
现代钢铁建造的有发动机的船都有翻的风险,大明的风帆海船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