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专家教授
跟现代人比,大明人也许见识很少。毕竟现代人一天从手机上获取的资讯就是大明人一辈子可能都无法企及的。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大明的专家反而更纯粹,他们没有太多的娱乐,所以就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自己的爱好上面。
就像茶圣陆羽,他从小被和尚收养,后来因为不愿意当和尚,就逃出了寺庙。
为了活命,陆羽道一个戏班子里学唱戏。
陆羽很喜欢喝茶,喜欢到了痴迷的地步。
为了研究茶道,他尝遍了华夏各地的茶叶,以及有名的泉水。
最后写了一本茶经。
陆羽对茶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就来小日子和小棒子都深受影响。
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陆羽一个孤儿能够写出茶经,可想而知他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那时候可不像现代,想喝什么茶叶了从网上买就行。
想要实地去看看,哪怕是坐最普通的火车,也用不了几天。
不然也不会有长安的荔枝这个故事了。
岭南到长安,最快速度也要十几天。
还有徐霞客,华夏历史上最出名的徒步爱好者。
现代的徒步爱好者很多都是为了流量,为了钱。
徐霞客完全是自己贴钱徒步,就大明那破路,还有路上未知的风险,徐霞客没有死在路上都算奇迹了。
还有四大名着的作者,四本书都是八十万字左右,却要用作家一生的时间去书写。
现代的网文作者,哪怕是大神,一天不更新个几千字,都对不起网文作者的名号。
八十万字顶天了也就几个月的功夫。
所以这年头的专家,那可是真正的专家,一辈子可能就研究了这么一件事儿。
朱吾适准备把大明最畅销的那些产品统计一下,然后把专家请过来,让他们商量,然后制定统一的标准。
最好是能带出几个徒弟,然后分配到各个港口,负责合格证的事儿。
这些事儿朱吾适只要出主意就行,具体执行不用他来做。
回去之后,朱吾适做了个计划书出来。
主要就是把专家请过来,一起开会讨论,对产品进行等级划分。
什么样的产品可以给予合格证,什么样的产品不能给予合格证。
什么样的产品质量很好,可以卖高价。
至于专家去哪里找,发告示,或者举荐呗。
回头等开完会了,这些专家也不会浪费。
愿意当官的,可以放到各个港口负责产品抽检。
不想当官的,可以送到职业技术学院当老师。
另外就是在报纸上对合格证进行预热。
这两件事儿对于朱元璋来说都不复杂。
大明报业公司现在已经发行了好几种报纸。
一种是政治类的报纸,一种是经济类报纸。
另外还有农业报和工业报,以及娱乐报。
这些报纸统一十天发行一次。
大明的交通太不便了,发行太频繁了根本就来不及送到大明除应天府外的其他地方。
另外读书人也太少了,一份报纸的内容想要被更多的人知道,就需要时间发酵。
发行太频繁的话容易忽略掉重要信息。
要给百姓们消化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