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也该考虑一下北方了(第2页)
北方考生联名上书,自然是惊动了朱元璋。
朱元璋让人一查,这尼玛北方考生的试卷文理不佳,甚至有犯忌讳之语,录取名单并没有不妥。
也就是说,在科举这件事儿上,北方人确实是输了。
毕竟江南鱼米之乡,本身耕读传家,书香门第就多。
南方经历的战乱,以及灿烈程度又比不上北方。
所以单论读书这件事儿,北方确实没有南方有底蕴。
南北榜案当时可是引起了南北对立的。
朱元璋也是果断,直接搞了个南榜北榜,分开录取。
这一举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收买了北方读书人的心。
这件事儿也反映了大明洪武年间南北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所以发展北方迫在眉睫。
发展的第一步就是,建个学校。
第二步,开工厂。
第三步,修铁路。
至于步行街啥的,这都是标配了。
最后一次考试定在半个月后。
之所以是半个月后,也是为了给那些想要参加考试,但是还没有赶到应天府的人留下赶路的时间。
如果半个月后还到不了,那就没办法了,总不能一直等着你吧。
消息放出去后,自然又引起了一阵轰动。
大部分都是不满的声音。
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有信心的其实都已经参加过考试了。
还没有参加考试的,大部分都是那些信心不足的人。还有很少一部分是离得比较远的。
那些因为信心不足而迟迟不参加考试的人,自然是希望朱吾适能多给他们留一些学习的时间。
这些人是最不满的。
他们不会怪自己实力不济,只会觉得朱吾适不是东西。
明明说好了每十天举行一次考试,这才几次啊,凭什么就是最后一次考试了。
还有就是,为什么之前通过考试的人可以留在应天府上班,而他们就要去北平或者杭州城呢。
激动之下,这些人又想用老套路了。
老套路自然是联名上书了。
之前就说过了,古代教育资源匮乏,能读得起书的,大部分都不是普通人。
这些聚集到一起,那也是不小的能量呢。
这个认识某某官员,那个跟某官员是不出五福的本家啊。
总之就是,这些人或多或少都认识一些人,再加上自己又是饱读诗书的人。
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想要联名上书,要求朱吾适改规则。
朱吾适早就看透这些人的尿性了,啥啥都不行,抗议第一名。
“告诉他们,凡是有意见的,可以不来参加考试。但是千万别闹事儿,不然不仅取消这次的考试资格,以后也别想科举更别想当官了。”
朱吾适还真就不信了,这些人还能翻了天不成。
消息放出去后,本来还吵吵着要去抗议的读书人,瞬间就安静了。
读书为的是什么,真以为是为了明事理啊。
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啊。
绝大部分人读书就是为了当官,为了当人上人,为了过富足的生活。
真没几个人读书就纯粹是因为感兴趣,想要陶冶情操的。
真要是因为抗议导致以后不能科举了,那才是真的得不偿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