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5章 衣服是新的人老了
马春梅送叶承天到学校,转身正准备去买菜,周老太太恰好推门出来,笑着招呼:“一起去。·兰.兰′文!学` ′最*新~章.节-更`新*快?”
部队军属大院附近有个小广场,场边摆着石凳,道路两侧栽着树,不少乡下人自发聚在那儿摆摊。
这集市是最近才兴起的,虽说还没正式改革开放,但风气己慢慢缓和,乡下人卖点自家产的东西,不算犯法了。
估计后世的城里人很难明白,乡下的集市是怎样规定大集和小集的。
大集多按大周期举办,比如每月逢五、逢十,或是农历初一、十五,间隔五到十天一次,每次能从清晨开到午后,甚至整整一天,往往会在公社,镇上比较热闹一小时路程内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
小集则是小周期,每周固定隔一到三天就开一次,多在清晨摆上几小时,方便大家买些日常所需,地点也可能就是几个村子的交汇处。
马春梅来参加的集市,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毕竟全国的集市都刚开没多久,还没形成规整的样子。
广场上卖菜的摊位很多,价格便宜,大多只要两三分钱一斤。
周老太太自家种的菜多,根本不用买,她家吃不掉经常送给马春梅。\x.i?a*o+s·h~u_o¢h·o/u_.`c^o?m-
可叶家种的菜肯定不够,何况马春梅今天要做酱,得买些原料。
马春梅买菜时还价不凶,不会在这个环节上多浪费时间,几次下来,在集市上人缘极好。
马春梅先找到一个面熟的大爷,买他的大蒜头,说好留五毛钱押金,让大爷帮忙去皮。
青椒刚上市,三分钱一斤,她一下买了五十斤,捆好放在自行车后座。
又挑了些鱼虾、鸡蛋,见有河蚌,是刚挑出的净肉,一毛钱一斤,她干脆全买了,也没怎么还价。
老太太看着新鲜,也想买点,马春梅轻声劝道:“这东西性子寒,年轻人火力壮能吃,奶奶您不知道能不能消受。回头我做汤时您尝点,要是吃得惯,下次再来买。再说春天的河蚌不肥,得到秋天才好吃呢。”
老太太听着满意,她本就是嘴馋又好奇,其实以前吃过,觉得腥味重,根本不爱吃。
集市离大院不算远,走二十来分钟就到,那时候的人都能走路,可回来时,老太太明显有些吃力。马春梅试探着说:“要不奶奶您买辆三轮车,后面加个车棚,回头我们来买菜,我骑车带您,方便又自在。?y^o?u!s,h/u/l\o^u`./c~o\m/”
毕竟路近,开红旗车太扎眼,这时候一个人这么享受,周围人看着难免有想法。
周奶奶点头应道:“行。” 她手里有钱,一个月的工资就够买辆三轮车了,票据也不难弄。
回到家处理完食材,马春梅找出纸笔,趴在桌上画三轮车加棚子的草图。
她在车斗两侧加了可折叠的挡板,顶部安上弧形帆布顶,前侧留了透气小窗,连边角都用细布裹着海绵包好,免得磨着人。
最巧的是车斗里的设计:铺了层软垫,前侧加了块可翻折的木板,老太太坐累了,把木板放下当脚凳,再把靠背调斜,脚往前面的座位上一搭,竟能半躺着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