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坤吉 作品

第18章 情满四合院之阎埠贵18

1962年开春,东城区教育局的大院里,几株老槐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_比_奇`中?文_网/ \最+新?章·节¨更`新,快?

阎埠贵端着印有"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站在教研室窗前,望着院子里来来往往的同事。缸子里的高沫茶叶舒展开来,飘出淡淡的茶香。

"阎老师,这份材料您看一下。"新来的办事员小陈递过来一叠文件,"王局长要求下周就要交初稿。"

阎埠贵接过文件,手指触到纸张时微微一顿——《东城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几个大字赫然在目。他翻开第一页,发现自己的"红心作文教学法"被列为首个试点项目。

"阎老师,您可得请客啊!"隔壁工位的李主任探过头来,手里转着的钢笔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可是咱们教研室今年的重点任务。"

阎埠贵笑着应和,心里却盘算开了。办好了,借调转正指日可待;办砸了,怕是连借调都要提前结束。

周末,阎埠贵骑着自行车把东城区转了个遍。

车把上挂着的帆布包里,装着他的笔记本和一台新买的"东方红"牌相机。

他在菜市场拍下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帮老人提菜篮,在胡同口拍下孩子们围着读报栏讨论时事,在公园里拍下退休工人教孙子写字的场景。

"老阎,你这是要改行当记者啊?"三大妈看着他冲洗出来的照片,一张张挂在晾衣绳上,在夕阳下轻轻摇曳。

阎埠贵小心地用镊子夹起一张照片:"这些都是活教材。你看这张,孩子们在合作社门前数鸡蛋,正好可以用来教算术应用题。"

三大妈有点心疼,"这些胶片...不便宜吧?"可别捞不回本。

"公家报销。教学改革需要嘛。"阎埠贵觉得他说的没毛病,回单位就去申请。

-

周一早晨的教研室会议上,阎埠贵的汇报很是吸引人。

他把精心制作的照片展板挂起来,只见上面照片与教学案例相得益彰,用红丝带连成了一张生动的教学网络。¨小/说-宅- ,免*费_阅/读′

"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阎埠贵的声音铿锵有力,"比如教《我的家乡》时,可以带学生去参观文中提到的新建的纺织厂..."

王副局长突然打断他:"阎老师,这个想法很好。但安全问题怎么解决?"

阎埠贵不慌不忙地翻开备课本:"我己经拟定了详细的安全预案,包括分组管理、路线规划..."

散会后,李主任拍着他的肩膀说:"老阎,真有你的!连王局都点头了。"

阎埠贵也没想到一次就过,这个年代还是宣传方式少了些。不然可显不着他。

试点工作启动后,阎埠贵忙得脚不沾地。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夜深了才回家。三大妈特意给他准备了个铝制饭盒,晚了就在食堂吃。

这天中午,阎埠贵正在办公室啃着冷馒头,门突然被推开。小陈有点着急的跑进来:"阎老师,有个不好的消息,光明小学的观摩课出问题了!需要您去救场。"

阎埠贵跟着小陈就往门外走。自行车蹬得飞快,链条发出咔咔的响声。赶到光明小学时,远远就看见校长在门口来回踱步。

"阎老师,您可算来了!"校长一把拉住他,就往里面带。

教室里,二十多个孩子正襟危坐。

讲台上,一位年轻女教师满头大汗地讲着《小英雄雨来》,声音都有些发抖。后排坐着三个穿中山装的中年人,正低头记录着什么。

阎埠贵轻轻推门进去,接过教师手里的课本:"同学们,我们继续来看雨来是怎么和敌人斗智斗勇的..."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很快就把课堂节奏拉了回来。

孩子们也跟着他的节奏越听越有神,坐在后排的检查组成员也听得很有趣。

教学实验无疑是成功的。很快就在报纸上被报道了,成为了整个区教学工作的学习案例。甚至还上了报纸。

阎埠贵在《北京日报》的第三版看到了自己的照片。

标题是《把课堂搬到生活中去——东城区教学改革见闻》,旁边还配发了他带着学生参观菜市场的照片。a:5d4.看¥书%?d -{?追d最?新1_章a\°节§:

阎埠贵觉得他的借调转正有希望了。他的人生就像春天里的槐树,正在抽枝展叶,西十来岁,正是奋斗的年纪!

是吧?

转眼就到了盛夏,东城区教育局的

办公室。

阎埠贵正在伏案疾书,钢笔尖在《教学改革阶段性总结报告》上划出沙沙的声响。

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滑落,在稿纸上洇出一个个小圆点。

热呀,现在别说空调了,电风扇都不好买。

这炎炎夏日,就靠着一把蒲扇陪着他一起做垂死挣扎。

童鞋们,就这条件,你们还想穿越吗?

办事员小陈轻手轻脚地放下一杯冒着凉气的茶水,茶缸外壁立刻结了一层细密的水珠。

阎埠贵喝了一口,爽!

阎埠贵道了声谢,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己经下午2点了,他还没吃午饭。

桌上铝制饭盒里的两个韭菜馅包子早就没了热气,热乎乎的天气,一点也不想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