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坤吉 作品

第2章 情满四合院之阎埠贵02(第2页)

俊不禁,又令人唏嘘不己。

说起他的"小业主"身份,早年,老阎家在前门大街有间小杂货铺,卖个针头线脑、烟酒糖茶的。虽说铺面不大,可好歹算是个"东家"。解放后公私合营,铺子归了公家,老阎就变成了"小业主"。这身份说好不好,说差不差——比不了工人阶级根正苗红,可也比资本家强点儿。

看他在院里那做派:天不亮就起来,拿着把破扫帚把门前那块地扫得干干净净,边扫还边瞄着各家门口,看谁家煤球多了少了。买菜必赶早市,专挑蔫了吧唧的便宜货,回来还得跟街坊显摆:"瞧瞧,这菠菜才三分钱一斤!"家里灯泡从来不超过15瓦,晚上黑灯瞎火的,孩子写作业都得凑到路灯底下去。

最逗的是他算账那劲儿。兜里永远揣着个小本本,谁家借了半勺盐、两棵葱,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有一回傻柱跟他借了五毛钱,好家伙,这老阎见天儿在院里转悠,嘴里念叨:"这钱啊,就跟那风筝似的,放出去容易,收回来难呐!"把傻柱烦得不行,最后多还了一毛才算了事。

总的来说,原主在剧中有自保的行为,但是不失为一个可爱的角色。

就是吧,现在,这女穿男,这夜生活可怎么过。

年龄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唉…

不过相对好一点的是,原主家可没有剧情中说的那么穷,能被定为小业主,以前家里也是有一点资本的。

原主可是在院里第一个拥有自行车的主。之所以是买的旧的,也是为了不那么打眼。

原主现在有存款,3800元,大黄鱼20根,被原主埋在炕洞里。房子就是现在住的两间。

原主的工资也不是一首说27.5,只不过为了低调,一首没敢说多。大院里也没人在学校工作,基本上也不知道工资是多少。

实际上原主在剧情开始的时候,工资加上岗位补贴,己经达到了45块,可比傻柱的高多了。

原主在剧情中还有很多隐藏的赚钱门路:先是,代写书信对联。利用自己读过私塾的文化底子,逢年过节在胡同口摆摊代写春联(收费5分/副),平时帮街坊代写书信(3分/封)。腊月里能写上百副对联,是他最稳定的外快。

- 其次是倒卖票证。偷偷用粮票换鸡蛋(1斤粮票换2个鸡蛋,再以每个鸡蛋8分钱卖出),布票、工业券也都倒腾过。最悬一次在1972年被市管会抓住,罚了半个月工资。

就是吧,原主不会教育孩子,虽然不重男轻女,但是把什么都计较的太清楚,失了孩子的心。

先是,工资上交,每个工作子女必须上缴2/3工资。比如说,大儿子37.5元工资要交25元,美其名曰"家庭公积金"

然后记账本,专门用红皮笔记本记录子女每一笔开支,连"1973年8月15日解娣买头绳2分钱"都登记在册。

-还有,传说中的实物抵账,二儿子没钱交生活费时,让他去副食店扛大包顶账(扛10袋面粉抵5元钱)

不过,这“公平公正”,也有一点好处,在别人家都是男人吃得多,女人吃的少,小孩子更是分的更少。

在阎家不是。

阎家都是实行的定量分配。吃饭,每人半个窝头+一碗棒子面粥(粥里米粒要数清楚),每个人都一样,女儿也不例外。

过年包饺子:严格按18个/人分配,多煮的要锁进碗柜第二天吃。

正如剧中一大爷的评价:"老阎这不是过日子,是拿算盘珠子串起来当饭吃!"这些细节既制造了喜剧效果,也深刻揭示了特殊年代畸形家庭关系的悲哀。

宁婉觉得,老阎还是可爱之处居多的。

【统子,原主的愿望是什么?】

【原主希望,家里的孩子都能孝顺,以后老了抢着给他养老。】

好的,了解了,宁婉也觉得,大差不差就是这个了。

【我亲爱的宿主,我先撤了,小事不要找我,大事慎重找我,本统觉得我最最亲爱的宿主,能力非凡,一定会所向无敌,干就完了!】

你听听,统子说的什么话,是喝多了吗?!

【跪安吧!】

【嗻~】

既然成了阎埠贵,先要想想这明面上赚钱的门路。

原主喜欢钓鱼,就是技术不行,可以考虑从这个方向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