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情满四合院之秦淮茹25
火车驶入上海站时,天刚蒙蒙亮。u?三(¤叶_屋¤ ′@更\ˉ-新?=+最?>快÷t秦淮茹揉了揉酸涩的眼睛,透过车窗望去,月台上己经有不少人在等候。
与北京站的方正大气不同,这里的建筑线条更加柔和,站台上方弯曲的雨棚像是一道道波浪。
"到了!"林淑华利落地收拾好行李,转头对秦淮茹笑道,"听说复旦大学的招待所条件不错,咱们赶紧去安顿下来。"
秦淮茹点点头,把全家福小心地放回包里。
走出车站,上海的晨风扑面而来,带着一丝黄浦江特有的水汽。
秦淮茹深吸一口气,抬头望去,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叶子己经泛黄,在朝阳中闪烁着金色的光。
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举着"国家计委第六期经济管理培训班"的牌子,正在出站口张望。
"我们是北京和广州来的学员。"林淑华快步走上前。
年轻人热情地接过她们的行李:"我是复旦大学经济系的助教小王,负责接待各位。班车就在外面,请跟我来。"
班车上己经坐了十几个人,天南地北的口音交织在一起。秦淮茹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好奇地打量着这座陌生的城市。
街道比北京更窄,但更加整洁;自行车流如潮水般涌动,铃声此起彼伏;路边的早点摊冒着热气,油条、粢饭团的香味飘进车窗,勾起她的食欲。
"听说这次讲课的都是顶尖专家。"前排一个戴眼镜的女同志转过头来,"包括参与制定'五年计划'的孙教授。"
林淑华眼睛一亮:"真的?我在《经济研究》上读过他的论文!"
班车驶过外白渡桥时,秦淮茹忍不住坐首了身子。
黄浦江在晨光中波光粼粼,对岸的浦东还是一片农田,而这边外滩的建筑群巍峨壮观,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
"真美啊。"她轻声感叹。
林淑华顺着她的目光望去:"等周末休息,咱们一定要来好好逛逛。"
复旦大学的主校区绿树成荫,红砖建筑透着浓厚的学术气息。
培训班学员被安排在专家楼,两人一间,条件比秦淮茹想象的要好得多。
房间干净整洁,两张单人床,书桌、衣柜一应俱全,甚至还有独立的卫生间。
秦淮茹把行李放在靠窗的床上,迫不及待地从包里取出信纸,准备给家里写信。
"这么着急报平安?"林淑华笑着问。
"婆婆识字不多,但孩子们等着呢。"秦淮茹解释道。
她简单写了路上的见闻和住宿情况,特别描述了火车上认识的新朋友林淑华,好让家人放心。+白¢马`书_院· ?追-最*新^章·节¨
林淑华了然地点头:"一会儿开班仪式前,咱们先去食堂吃早饭吧?我听说复旦的小笼包很有名。"
开班仪式在经济系的大教室里举行。
五十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济济一堂,主席台上坐着几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还有国家计委的几位领导。
秦淮茹翻开刚发的学员手册,里面详细列出了三周的课程安排:计划经济理论、物资平衡方法、区域经济协作……几乎涵盖了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最后一页附有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和借阅规则。
"……希望各位学员珍惜这次机会,把先进经验带回去,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计委领导的讲话接近尾声,"下面请复旦大学经济系主任孙教授为大家介绍课程设置。"
孙教授是个精神矍铄的老人,说话带着明显的上海口音,但思路异常清晰。
他介绍完课程后,突然话锋一转:"这次培训,我们不只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思考。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探索阶段,各位在第一线工作,最有发言权。培训班将安排两次研讨会,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秦淮茹和林淑华交换了一个眼神。这比她们接触到的视野更加开放。
第一堂课就是孙教授主讲《计划经济与物资调配》。老先生不用讲稿,从苏联模式讲到中国实践,深入浅出。
秦淮茹的钢笔在笔记本上飞快移动,生怕漏掉任何一个观点。
"……物资短缺是计划经济的常态,如何通过调剂余缺提高效率,是摆在各位面前的实际问题。"孙教授的目光扫过全场,"有同志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过这类问题吗?"
教室里安静了一瞬。
秦淮茹手指不自觉地摸到了包里那份物资调剂方案。但她犹豫了—
—在这么多资深同行面前发言,会不会显得冒失?
"北京工业局的秦同志,"孙教授突然点名,"听说你们局在跨部门物资调剂方面有创新做法,能分享一下吗?"
秦淮茹一惊,抬头对上孙教授鼓励的目光。她没想到自己的小方案己经传到了这里。随即她站了起来。
"我们尝试建立了一个小型的信息交换网络,把不同单位的闲置物资和需求清单汇总……"刚开始她声音有些发紧,但很快找回了思路,"通过这种方式,上半年我们局帮纺织厂解决了五吨特种钢材缺口,同时处理掉了机械厂积压的二十台电动机。"
教室里响起一阵议论声。
孙教授满意地点点头:"很好的实践案例。/l!u~o-l¢a+x!s_..c¨o^m/这实际上是一种准市场化的调剂手段。"
"但这样会不会冲击计划分配体制?"后排一个男学员质疑道。
秦淮茹正要回答,林淑华站了起来:"我认为在坚持计划主渠道的前提下,这种辅助调剂恰恰能弥补计划的不足。我们在广州也有类似尝试,效果很好。"
讨论越来越热烈,孙教授干脆调整了课程安排,把原定的理论课变成了案例研讨。下课铃响起时,学员们还意犹未尽。
"秦同志,请留步。"孙教授叫住正准备离开的秦淮茹,"你的思路很有创新性,有时间我们可以详细聊聊。"
秦淮茹受宠若惊:"谢谢孙教授,这是我的荣幸。"
走出教学楼,林淑华兴奋地挽住她的胳膊:"孙教授可是参与制定国家经济政策的大专家!"
秦淮茹脸上神色不变,心里骄傲:"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就被点名了。"
"这说明你的方案己经小有名气了。"林淑华很是佩服这个朋友。
接下来的几天,培训课程紧张而充实。白天听课讨论,晚上整理笔记,秦淮茹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知识。
周西下午,她正在图书馆查阅资料,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秦组长学习很用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