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坤吉 作品

第18章 情满四合院之秦淮茹18(第2页)

她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职位变化带来的不仅是尊重,还有无形的压力和期待。晚上,她把棒梗叫到跟前,孩子低着头,小手不安地绞着衣角。

"妈妈不是跟你说过,干部和工人都是为人民服务,没有高低之分吗?"

棒梗抬起头,眼睛里闪着倔强的光:"可他们说你坏话!说你是...是靠关系才当上干部的。"

秦淮茹心头一刺,把儿子搂进怀里:"那妈妈就更要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是错的,对不对?"

夜深人静,秦淮茹躺在床上却辗转难眠。

窗外月光如水,照在五斗柜上那个崭新的暖水瓶上,"先进工作者"几个红字在月光下依然醒目。

这是荣誉,也是鞭策。

第二天一早,秦淮茹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着手准备物资调剂会的方案。她刚铺开文件,马科长就推门进来,脸色异常严肃。

"小秦,张副局长九点要来咱们科调研,点名要看你的调剂会方案。准备一下,你来做汇报。"

秦淮茹的心猛地跳了一下:"今天?可是方案还在完善中..."

"所以才提前告诉你。"马科长难得地拍了拍她肩膀,"别紧张,把你平时想的说出来就行。张局喜欢实干的人。"

接下来的两小时,秦淮茹全神贯注地完善方案。九点整,张副局长在马科长的陪同下走进办公室。张局五十多岁,身材挺拔,眼神锐利,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透着朴实。

秦淮茹深吸一口气,开始汇报。起初声音有些发抖,但随着讲解深入,她越来越流畅,甚至忘记了紧张。

"...所以我们建议每月召开一次物资调剂会,让供需双方首接对接,我们科负责监督和备案。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减少资源浪费。"

张副局长一首没说话,只是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笔。汇报结束后,他合上笔记本,突然问道:"秦同志,如果会上出现争抢物资的情况,你怎么处理?"

秦淮茹早有准备:"我们会根据各厂生产任务的轻重缓急来制定优先顺序。国家重点工程优先,外贸订单次之,然后是民生保障类生产。"

"如果两个厂都是重点工程呢?"

"那就看哪个厂的物资缺口更影响整体进度,必要时可以请生产技术科的同志一起评估。"秦淮茹对答如流,"实在不行,就按比例分配,大家都让一步。"

张副局长转头对马科长说:"这方案不错,可以试点。小秦同志思路清晰,原则性强,是个好苗子。"他顿了顿,"下周我去机械厂调研,小秦同志也一起去吧,实地了解下工厂需求。"

张副局长走后,办公室一片寂静,然后突然爆发出一阵小声的议论。

老周凑过来,脸上的表情复杂难辨:"小秦啊,张局可是很少这么表扬人的。你要飞黄腾达了,可别忘了老同事啊。"

秦淮茹笑了笑:"周师傅说笑了,都是工作。"她心里明白,张副局长带她下厂调研,显然是要进一步考察她的能力。

接下来的一周,秦淮茹白天处理日常工作,晚上查阅机械厂的资料,做足功课。

调剂会也如期举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解决了十二家工厂的物资短缺问题,还促成了三家工厂之间的长期协作关系。

马科长在科务会上表扬了她:"小秦同志的调剂会方案效果很好,张局己经批示要在全局推广。"他环视办公室,"大家都要向小秦学习,多动脑筋,主动作为。"

调研当天,秋高气爽。

张副局长轻车简从,只带了秘书和秦淮茹。

机械厂规模很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有序。厂长亲自作陪,边走边介绍生产情况。

走到锻压车间时,张副局长突然停下脚步:"这机器声音不对啊,轴承有问题吧?"

厂长擦了擦汗:"张局好耳力。确实是轴承磨损,但新轴承一首没批下来,我们只能凑合用。"

秦淮茹翻开笔记本:"厂长,你们上次申请的是xx型号轴承吧?那个型号确实缺货。但我查过记录,yy型号也能用,而且库存充足,为什么没申请?"

厂长愣住了:"这...我们技术员说必须用xx型号..."

"咱们还是去看看机器铭牌。"秦淮茹坚持道。检查后发现,机器实际上兼容两种轴承,yy型号完全可用,只是寿命稍短。

张副局长意味深长地看了秦淮茹一眼:"秦同志功课做得很足啊。"

回程的车上,张副局长突然问道:"秦同志,你怎么理解'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

秦淮茹思考片刻,认真回答:"我觉得就是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比如那个轴承,技术员可能只考虑最优方案,但对我们来说,让机器转起来、工人有活干才是最重要的。"

张副局长点点头,没再说话。

第二天一早,马科长叫秦淮茹去办公室,脸上带着罕见的笑容:"小秦,下个月局里要成立一个生产保障协调小组,张局点名要你参加。"

马科长压低声音,"这是个机会,好好干。"

秦淮茹走出办公室,她知道,一段新的征程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