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坤吉 作品

第17章 情满四合院之秦淮茹17(第2页)

棒梗则一脸骄傲:"我妈妈是干部了!"

市工业局的灰色办公楼庄严肃穆。

门卫仔细检查了调令才放行。人事科的同志带她走完报到流程,最后送到物资科办公室。

"这是新来的秦淮茹同志,党校优秀学员,原轧钢厂来

的。"人事干部向马科长介绍道。

马科长五十出头,头发花白,眼神锐利。他简单问了几个专业问题,秦淮茹对答如流。

"嗯,理论基础不错。"马科长点点头,"先去调配组熟悉工作吧。记住,物资调配关系到全市生产,一定要坚持原则。"

"是,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秦淮茹认真地回答。

她的办公桌在靠窗位置,桌上除了一部电话,就是一摞空白表格。同事老周负责带她熟悉业务。

"咱们这工作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老周推了推眼镜,"全市工厂的物资申请都从这儿过,批不批,批多少,都有讲究。"

秦淮茹若有所思:"是不是得先了解各厂的实际生产情况?"

老周眼睛一亮:"哟,有悟性!很多新人一来就想掌权,殊不知乱批条子会打乱全盘计划。"

一上午,秦淮茹认真记录着工作要点。中午在食堂吃饭时,己经能认出几个兄弟科室的同志了。

下午,马科长突然叫她进去:"纺织厂急需一批特种润滑油,但库存不足。你看看怎么处理?"

这是考验吧?!

秦淮茹心领神会,迅速翻阅刚学到的物资分布表:"科长,机械二厂上周报过有少量富余,是否可以先调剂给纺织厂应急?同时打报告申请补充?"

马科长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思路正确。这事交给你办吧。"

接下来的日子,秦淮茹全身心投入工作。

她发现很多问题不是真的物资不足,而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于是她着手建立了一套调剂台账,将各厂的库存和需求动态更新。

一个月后,她的这套方法初见成效,解决了多个工厂的燃眉之急。

张副局长在局务会上特别表扬了物资科的创新做法。

"小秦同志不错,"马科长难得地露出笑容,"到底是李主任推荐的人。"

渐渐地,秦淮茹在局里站稳了脚跟。但她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作风,不该说的不说,不该拿的不拿。

有厂子派人来"表示感谢",她都婉言谢绝。

"秦同志,这点心意..."

"王厂长,这都是分内工作。您的心意领了,东西请拿回去。"

连一向严肃的马科长都私下对她说:"小秦啊,保持这种作风很好。咱们这个岗位,最重要的就是清清白白!”

一个周末,秦淮茹正在院里晾衣服,前院李婶走过来闲聊。

"淮茹啊,听说你在局里干得不错?"李婶一边帮她拧床单一边问。

"还行吧,就是普通工作。"秦淮茹笑笑。

"我家那口子在造纸厂,"李婶状似无意地说,"最近老是加班...当然,为国家做贡献是应该的。"

秦淮茹听出了弦外之音,但并不点破:"李叔是老师傅了,厂里肯定重视。要是太累,可以跟车间主任反映反映。"

这种含蓄的对话在院里很常见。可是咱又不是他们领导,唉,找错人了啊。

像这种邻居们既想拉近关系,又不敢明目张胆地走后门。秦淮茹则把握分寸,既不摆官架子,也不轻易许诺。

国庆节前夕,厂工会突然来人,送了一个崭新的铁皮暖水瓶,说是对优秀职工的奖励。

贾张氏乐得合不拢嘴,特意把暖瓶摆在五斗柜最显眼的位置。

"这可是荣誉啊!"老太太逢人就说,"我们家淮茹在局里表现好,厂里特意送来的!"

秦淮茹知道,这既是奖励,也是提醒——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轧钢厂这个根。

咱也没想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