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状况频出(第2页)

按我的估算,再多两三倍的物资也能容纳。

这次厨艺升级,意外得到了这份惊喜,储物空间不足的问题迎刃而解,我不再为此烦恼。

不过很快,我的注意力转向了厨艺提升上。

就在系统提示音响起的瞬间,我感到全身一震,脑海中如同醍醐灌顶般涌现出无数画面:那是后厨里日夜拼搏的少年,切菜、配菜、颠勺、掌锅,煎、炸、炒、焖、烧、烤、煮、炖、蒸……每一种烹饪技巧在他手中经历了成千上万次锤炼。

最终,他的灵感迸发,让人豁然开朗。

这一刻,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升华。

在突破五级后,何裕柱的厨艺已不再局限于技巧层面,而是融入了更多的艺术感与匠心。

尽管整体水平未必有显著飞跃,但他做出的菜品却与普通厨师拉开了巨大差距。

这样的境界,才是迈向国宴之路的关键。

一般而言,即使天赋异禀,大多数厨师也要花费十几年的努力才能达到这个高度。

然而,年仅十五岁的何裕柱却提前实现了这一目标。

整个厨师界,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如此年轻的顶尖人才。

回过神来,何裕柱坚定地找到了师父李保国。"柱子,你看起来有些不一样。”

李保国凝视着他,眼神复杂。

何裕柱自信一笑,“师父,我的厨艺确实又进步了。”

听到这话,正在专注研究食材的李保国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儿,走到何裕柱身旁仔细观察。

随后,他没有多问,直接拉着弟子来到自己的操作台前。"来,做两道菜给我看看。”

何裕柱瞥了一眼,桌上摆着土豆、萝卜和白菜,三种再普通不过的素菜。

他毫无惧色,抓起桌上的菜刀,先给土豆和萝卜去皮。

刀法利落,薄厚均匀,如同机械般精准。

李保国在一旁观察,目光灼灼,全神贯注。

食材准备完毕后,何裕柱稍作思考便开始起锅烧火。

不到半小时,他端出了两盘菜:一盘开水白菜,一锅土豆萝卜羹。

李保国凝视着这些菜肴,表情复杂。

尽管只是普通材料,但何裕柱的手艺显然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让我试试。”

他说,声音平静却难掩内心的震撼。

品尝一口开水白菜,李保国微微闭眼。

这道菜的汤清味鲜,虽未用高汤,仅凭几勺盐便达到了如此境界。

真正的高手能让最简单的原料焕发魅力。

许久,李保国缓缓说道:“柱子,实话告诉你,你完全可以独立掌厨了。”

……

李保国所言非虚。

通常来说,学徒学艺时,头几年要打好基础,之后能学到多少,既取决于师傅的用心程度,也与个人天赋有关。

即便师傅尽心尽力教导,想达到出师的标准,也需要不少时间的磨炼。

而刚才那两道菜,柱子的处理堪称完美,就算是李保国这样挑剔的人也挑不出毛病。

换句话说,柱子现在的能力已经远超一般学徒,即使去教别人也不成问题。

李保国的赞赏是真心的,他并不认为柱子出师会让自己的地位受损。

就凭柱子现在的厨艺,就算去教学也无话可说。

这一级别的厨艺,基本功差别不大,关键在于细节上的领悟和实践。

听到师傅的话,何裕柱愣了一下,随即摇头表示理解。"师傅,您收我为徒就是一世的恩情,哪还有什么出师不出师的说法。”

对普通厨师而言,拜师出师是终极目标。

跟师傅学艺是为了谋生,出师意味着技艺成熟,可以独立工作。

否则一直挂靠在师傅名下,自己的收入未必真正属于自己。

不过,何裕柱和李保国的关系自始至终都没有走传统路线。

因为有老何大清这层关系,加上李家对柱子的关怀是真心诚意的,柱子都铭记于心。

哪怕普通人也会讲求感恩图报,更别说教自己手艺的师傅了。

听柱子这么说,李保国表面未显,内心却十分感动。

柱子的性格正是他当初看重他的原因之一。

然而,李保国坚持道:“柱子,虽然我们心里明白,但出师仪式还是要办的,不然对外面说起来会影响你的名声。”

正如柱子记得李保国的恩情一样,李保国也将这个徒弟视为家人。

于是,他并没有因“师傅”

这个称号而对柱子有所依赖,反而在出师后,柱子便在厨师界站稳了脚跟。

即便离开师傅,他也能独立收徒。

听到师傅这样说,何裕柱明白师傅是真心为他考虑。

他随即不再推辞。

但他还是再次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师傅,无论头衔如何变化,您传授我厨艺,又与师娘一起照顾雨水,这份恩情我会铭记于心。

只要您还在鸿宾楼,我就会一直跟随您。”

何裕柱说得十分清楚,无论是出师与否,他对师傅的感激之情不会改变。

李保国听后微微点头:“你的厨艺已经达到标准,我会尽快帮你完成考证,等高级厨师证拿到手,我会向杨老板提出申请。”

以柱子的能力,已完全具备晋升鸿宾楼主厨的资格。

但因厨师协会的考试尚未进行,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此事暂且不必急着处理。

何裕柱自然同意,一切听从师傅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