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突然就成了经营天才(第2页)
泥人有粗货和细货之分,粗货是指大规模用模具生产,廉价销售的大路货,基本上是粘土和石膏制品。
细货才是像裕城泥人技师创作的产品,一般用于高档礼品和参加各种展览以及中小型的艺术品拍卖会。
正常的模式是,泥人世家们家里出色的家人负责制作细货,其他人组织生产粗货,每年都有获奖的细货被转移到粗货市场,一开始卖高价,后来模具流传出去被仿造了,就成了大路货。
燕庄附近的人家很多都是依附这条产业链吃饭的,从原料到制模,再到生产、运输、贩卖等各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裕城泥人商界也就这样保持着技师加匠人加作坊的运作模式,几乎一尘不变。
而每年走量的却不是这些新产品,而是卖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典产品,诸如团阿福、金童玉女、福子等作品。
这些泥人就是松江大大小小的泥人店的主打商品,不管什么时候都保持一定的数量,要是模具不行了就翻新,每年做出来大批的同类产品,最多就是大小、色彩和一些细节上有些变化。
正因为同质化太严重,所以都不挣钱,还都不敢不卖这些商品,形成了恶心循环。
燕兴在查易那里搞得营销算是一种新理念。
可以预见,这种营销方式出现,势必带出来更多人模仿,聪明的还可能在这个基础上改出新的来。
要怎么样才能让查易的店脱颖而出呢?
一边想着,燕兴一边拿出刚得的小玩意把玩。
这是一个石雕的三腿蟾蜍,身上还刻着多个铜钱纹饰,不过嘴里却没有,而是伸出来一个圆形的舌,形成一个小凹坑。
这时候,燕兴的记忆里出现了一个瓜皮小帽的男人,食指在凹坑里醮一下,然后在灯下翻阅一页账本。
燕兴顿时笑了,这个东西居然是这样的用处。
与此同时,燕兴也明白了这东西的来历,这是松江历史上著名的红顶商人魏八业用惯的东西,最初是从乡下带上来的,是他发家后留在身边唯一的一件“老古董”。
魏八业专做丝茧生意,从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到三十年后成为松江缫丝一厂的前身伟业缫丝厂的老板,这个石蟾就一直跟着他。
做生意无非是“诚信”和“见机”二词。
诚信众所周知做到却非常难,见机行事才是做生意的天赋所在,看准机会,找到机会,在没有机会的时候发现机会……
燕兴不知不觉懂得很多的细节处置办法,好像魏八业在一点一滴地传授着……
这是商战中的“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
魏八业白手起家,成为松江首富,可不是平白得来的,期间多少勾心斗角,不输于真正战场的搏杀,似乎这些知识都被灌输进了燕兴脑海里。
他只觉得脑袋里“正”、“奇”商战的种种层出不穷。
等燕兴清醒过来,他错愕不已,难不成自己成了经营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