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怀素
韦雪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离开长安之后,她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心中空落落的想丢掉了灵魂。
青城派是被君子卫所灭,青城道人是被自己的阿爷派人所杀。这是自己预感到,却最不愿意面对的事实。
韦雪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乐山,谁也无法接受自己杀父仇人的女儿作为自己的爱人,这也意味着自己永远失去了李乐山。
韦雪跟随着逃难的人群一路往南,至于这些难民要去向哪里,自己不知道,也不关心。
中原的战事已经持续了两年,战争并没有因为长安的收复而结束,老百姓也并没有因为长安的收复而重新安居乐业。越来越多北方人因为流离失所,因为逃避战乱开始南迁。韦雪混在这些拖家带口的难民中间,漫无目的的往前,被时代推动着往前。
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翻过秦岭,渡过长江,经金州、房州、向州、荆州、岳州、潭州,同行的人越来越少,每到一处都有一些人留在了当地。
越走越远,韦雪身上的银两也越来越少,一路上都在资助这些难民,逐渐的自己也变得身无分文。但是一路上看着这些难民拖家带口,含辛茹苦,却要努力活下去的样子,韦雪的内心也有了不一样的开悟。
人是脆弱的,也是坚韧的。面对感情、面对爱人、面对亲人、面对自己,往往不能自拔的脆弱。然而同样是因为亲人和爱人,又让人即便在面对离乱、战火时候依然可以坚持。
没有必要自暴自弃,活下去是人的本能,因为活下去才有希望。
韦雪在经历了一路的颠沛流离之后,心中却开朗了许多,只是身上已经没了半分钱,再不想想办法,是真的活不下去了。
这一日,来到了永州,已经是春意盎然的时节。
永州三面环山,又是潇、湘二水汇合处,天宝年间,李隆基改永州为永州零陵郡,直到李亨当了皇帝,废郡名,复称永州,不过老百姓还习惯的称为零陵。
零陵城不大,城内却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园林名叫个芙蓉馆,是刺史李衢仿造长安的芙蓉园所建。也是因为这芙蓉馆,李衢被御史台参了一本,僭越的罪名让李衢丢官弃职。
李衢去职,后来的刺史不敢再独占这芙蓉馆,便卖给了当地的商贾,改造成了零陵最大的园林酒楼。
韦雪已经饿了几天,这一日来到永州,虽然口袋里已经没有钱,但是心中一横决定去城里最好的馆子大快朵颐,大不了吃完了在想办法。
来到这芙蓉馆里,正是黄昏时分,芙蓉馆里的亭台楼阁正在张灯,客如流水,一片喧闹景象,与北方的战乱形成鲜明的反差。
这芙蓉馆虽然比不上芙蓉园的气魄,但是曲水流觞,假山环抱,楼堂馆所,一应俱全。韦雪却顾不上欣赏园中的美景,径直来到紫云楼上,打算先填饱肚子再说。
紫云楼建在园子南面的高地上,玉楼金殿,磋峨高耸,俯视绿洲,遥望曲水。紫云楼一共四层,一楼是散客,上面三层都是雅座。此时陆陆续续的达官贵贾,文人墨客,或携妓同饮,或把酒言欢,仿佛又回到了盛唐的风光。
韦雪叫了几个当地的名菜,东安鸡、永州血鸭、,祁阳油炸粑、道州扎肉、宁远肉馅豆腐。店小二看着韦雪饥不择食的样子心里有点犯嘀咕,但是看她一身打扮虽然风尘仆仆但却又是绫罗绸缎,而且还带着剑,也不敢多说什么,不一会便把菜都上齐了。
一炷香的功夫,韦雪吃了个酒足饭饱,心中正想着怎么应付这霸王餐,突然听得不远处传来了喝彩声。
这紫云楼本就居高临下,即便在一楼的窗边也能看见园子中的景色。只见不远处水边的亭子里正围满了人,叫好的声音就是从那里传过来的。
“我去看看便来!”韦雪冲着小二说道。
“姑娘,你还没结账!”
“我还没吃完呢,去那个亭子里看看便来。”韦雪把手里的宝剑往桌子上一拍,道,“剑压在这里便是。”
店小二见状也不敢造次,只能任由韦雪走出紫云楼去。
临水的亭子叫做彩霞亭,韦雪走近一看,原来亭子中央有人正在写字。
写字的人是个和尚,看年纪不大,和韦雪相仿,正在众人的簇拥下,挥毫泼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小和尚一变写,一边有人在念,只见那毛笔在纸上使转如环,笔画圆转遒逸,或蛇盘如绕,或蛇惊入草,收笔出锋,锐利如钩。
“好字!”喝彩之声再次传来,韦雪也被眼前的书法惊呆了。
自己在相府之时,韦见素也收藏过不少书法名家的作品,草书却不多见。
眼前这位小和尚的字笔走龙蛇、变幻莫测,但法度严谨而不乱。比当朝‘草圣’张旭的字竟然不差,却又更加清晰易辨。
“这小和尚是何人?”也有和韦雪一样并不相识之人在一旁询问。
“他你都不认识?”有人小声说道,“零陵僧怀素,连吏部尚书韦陟都赞他:‘此沙门札翰,当振宇宙大名’。”
“怀素?”韦雪在心里搜索了一下,确定自己并不知道此人,但眼前的书法确实精彩。
“再来一首!”小和尚写完字,丢下笔,立刻有人起哄。
“先拿酒来!”
这和尚也是奇了,明明是佛门中人,却偏偏嗜酒如命。众人也是抓住了他这一爱好,才令得他在此处挥毫泼墨。
“好酒好菜管饱,大师可不要吝惜墨宝啊!”
“好酒好菜怎么够,大师给我写一幅字,我出五十两!”
“我出一百两!”
“我出二百两!”
怀素悠然自得的喝着酒,任由着富商大贾们喊着价。见没有人再往上喊了,这才放下酒盏,走回桌前。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画......”
“画省香炉......”
写着,写着,怀素却停下了下来,用笔杆子戳了戳脑袋,面露难色,原来是想不起词了。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韦雪站在人群中突然念出了声,众人立刻把目光集中到了她的身上。
“姑娘原来也识得此诗。”怀素也不由得抬起头,看看是谁帮他解了围。
“杜少陵的《秋兴八首》,如何不识得,只是你们这些人的见识太浅罢了。”韦雪不屑一顾,这些人不惜重金,附庸风雅,却连这小和尚写的是什么诗都不知道。
“千家山郭静朝晖,一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韦雪想一口气把剩下的几首也念出了,刚念了两句便被怀素打断了。
“够了,够了,王员外的二百两买的可只有这一首!”
怀素一气呵成把上一首的后四句写完,真是行云流水,力透纸背。
王员外毕恭毕敬的把二百两白银奉上,如获至宝般的走到桌前摩挲着怀素留下的书法,爱不释手。
怀素掂了掂银子,从中取出两块扔给了韦雪,头也不回的走了。
韦雪接过银子才反应过来,想要追赶怀素,却被一直盯着的店小二拦住道:“姑娘,您还没结账呢。”
“十辆银子够了吧?”
“够了,够了!”店小二满脸堆笑。
“给你!”韦雪丢出一块雪花银,扭头再去看怀素,却已经没了踪影。
“那和尚是哪个庙里的?”无奈之下,韦雪只得询问店小二。
“城东二里,绿天庵。”刚得了银子的店家自然是有问必答。
韦雪对永州的路不熟,加上追出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花了不少时间才找到了城东的绿天庵。
这绿天庵只是一座小庙,此时早已经关门闭户,只有微弱的灯火从山门的那边透出来。
韦雪上前拍了拍寺院的门,半天从里面传来了声音问道:“什么人?”
“怀素师傅可在寺中?”
“你是何人?”听声音由远及近,已经来到了门前,就是那怀素本人。
“我是刚刚帮你写诗之人!”韦雪已经听出了怀素的声音。
“你若求字,明日请早!”
“我不求字,我求财!”原来不名一文的韦雪,终于发现了求财的好机会,又怎么会放过。
“我已分了你一成的银子,还不够嘛?”
“今天如果不是我,你不仅收不到银子,还丢尽了颜面,怎么说,我也应该分一半!”
“痴人说梦!”怀素的声音再次远离,看来是并不想和韦雪纠缠,边走边说道,“他们求的是我的字,并不在乎诗的内容,我劝姑娘休要无理取闹。”
韦雪闻听怀素不仅不开门,反而转身离去,一提气,跃上了院墙。
站在院墙的高处,俯瞰绿天庵便一目了然。寺庙只有佛堂和厢房两间,看来住寺的和尚也只有怀素一人。寺庙的院落却出奇的大,夜色中黑压压的一片,借着月光才能隐约的看清,满园的芭蕉树在风中轻轻的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