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番外 先天往事
景云三年,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日益激化,原本联手发动唐隆之变,铲除韦后集团的姑侄两彻底反目。睿宗李旦担心再这样下去,局面会无法收拾,作为怀柔之计,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改元先天。
李旦禅让的举动让太平公主大为不满,她不知道的是,自己只是兄长李旦平衡权力、压制李隆基的一枚棋子。
原来李旦是通过临淄王李隆基发动了的唐隆政变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虽然皇权落入自己手中,但功高盖主又手握禁军的李隆基对于李旦的威胁,就如同当年秦王李世民对于高祖李渊的威胁一样,让李旦时时感到皇位上那深入骨髓的寒意。
然而退位之后的李旦却并没有放弃权力,他依然自称“朕”,所下命令称为“诰”,拥有三品以上官吏的任免权和重案件的审理权,平常依旧在太极殿办公。而登基之后的李隆基却只能自称“予”,下达的命令称为“制”或“敕”,只拥有对四品以下官吏的任免权和徒刑以下案件的审理权,平常在武德殿办公。说白了,最高权力还是在睿宗手中,李隆基的权力和当太子时差不多,只是身份由太子转化成了皇帝而已。
尽管如此,李旦还是怕儿子将他架空,这才允许太平公主开府治事,深度参与朝政,使得太平逐渐在帝国积累起了足够的威望和强大的实力。
当朝的七位宰相当中,窦怀贞、萧至忠、岑羲、崔湜、陆象先五人都是太平公主提拔,太子少保薛稷、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寺卿唐晙、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左金吾将军李钦等肱骨之臣也是太平公主的人。
李旦的制衡之术让已经登上皇位的李隆基感到了深深的不安,所以当太上皇李旦和太平公主将朔方军大总管兼兵部尚书郭元振召回了朝廷拜相的时候,李隆基意识到这是要借助外力压制自己对禁军的掌控,再不行事,恐怕就只有束手待毙了。
所以先天之变,到底是太平公主想要密谋推翻李隆基,复辟武周王朝,还是李隆基通过一场政变从太上皇手中夺回了权力,历史总是赢家书写的。
那一年韦见素只有十六岁,曾是李旦的参军,却与李隆基过从甚麽,因为办事得力,颇得李隆基的信任。
李隆基登基做了皇帝,他便做了卫佐,替皇帝招揽江湖人士为己所用。搬倒韦后的唐隆之变中,李隆基就是因为私下交好万骑将领和武林高手,利用他们控制禁军,一举拿下韦后和安乐公主。因此在登基之后更是大肆招揽天下高手做些丰羽自固、铲除异己的事情。韦见素为皇帝独当此面,这才有了后来的『君子卫』。
太平公主虽然在朝堂内外根深蒂固,拥戴者众多,但仅就招揽的武林人士这一方面,却远远不如李隆基,抑或说她根本没有把这些武林草莽放在眼里。
李隆基和韦见素计划利用这些江湖力量将对头一个个偷偷除掉,逐渐削弱太平公主的力量。甚至有一天双方兵戎相见的时候,可以取敌方上将的性命。尽管如此,但是有一个人,却是一直是他们的心头大患,那那人便是剑圣。
这剑圣原名裴旻,与太平公主自幼相识,成年后战功赫赫,曾先后平定奚人、契丹和吐蕃的战乱,官至“左金吾大将军”。此人剑法大开大合,如军临沙场,天下无双。
所谓:“耀雄剑兮清边尘,威戎夷兮率土来宾”。裴旻致仕之后,浪迹天涯,武林高手慕名向其挑战,却无人能够望其项背。
李隆基和韦见素之所以会担心他,是因为他虽人在江湖,却与太平公主过从甚密,谁也说不清他们是什么关系。但他们知道,只要太平公主需要他,他一定会出手相助。一旦剑圣搅入这场战局,双方势力的天平又会发生如何变化,谁也难以估计。韦见素明白他现在网罗的高手,加起来也敌不过一个剑圣。
如果要确保针对太平一党的行动万无一失,就一定要想办法牵制剑圣。
韦见素绞尽脑汁,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武痴,姓武,出身武氏家族,却不问世事,只痴迷于武学。因而家人和世人都叫他“武痴”,叫着叫着连真名是什么也没人知道了。
江湖传闻,此人虽然年纪轻轻,却是天赋异禀,武功之高仅次于剑圣,因为剑法霸道,又被人送外号“剑魔”。
武痴曾几次三番寻剑圣挑战,虽不敌,却也是剑圣唯一瞧的上的对手。如果武痴能为自己所用,将是牵制剑圣的最好人选。
韦见素派人寻访,武痴却只是一心沉迷练功,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正在韦见素一筹莫展之时,却让他打听到了武痴的一个弱点。
武痴求胜心非常强,为求胜利不择手段。在与剑圣交手数次之后,自认在剑法上无法战胜武痴,却又不甘心,于是遍寻天下名剑,想利用兵器的优势与剑圣抗衡。
天下最好的宝剑,自然是在皇宫大内的库房里。
古有“八荒名剑”,分别是:湛卢、巨阙、承影、纯钧、鱼肠、泰阿、龙渊、工布。仅有湛卢存世,与另外两把宝剑合称为当世三大名剑,分别是:湛卢、雪花神剑和青城剑。雪花神剑和青城剑分别在天山派和青城派手中,而这自古至今天下排名第一的湛卢,却一直收藏在皇宫大内。
要想收买武痴,湛卢再合适不过。而且一旦武痴拥有了湛卢,对于剑圣的胜算又增加了一分,这岂不是李隆基和韦见素正想看到的结果嘛。
韦见素把自己的想法禀奏玄宗,皇帝立刻就同意了,于是韦见素拿着湛卢找到了武痴。武痴看到湛卢,眼睛已经直了,无论韦见素要求他做什么,他都会答应,更何况自己想要湛卢本就是为了对付剑圣。
先天二年七月初三,李隆基与王琚、张说、崔日用、弟弟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及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领三百禁军率先发难,准备先发制人。
七月初三子时长安
暴雨如天河倾覆,将整座兴庆宫浇得透湿。李隆基的手指划过紫檀案几上那道密折,朱砂批注在烛火下泛着血光。他忽然轻笑一声,震得腰间九环蹀躞带叮当作响:
“父皇和姑母当真以为,朕还是那个在潞州观灯的少年?”
高力士捧着鎏金铜盆的手微不可察地抖了抖。水面上漂浮的玉簪突然泛起青黑,年轻帝王的目光陡然凌厉如剑:“这龙涎香倒是熏得妙,连朕的贴身侍女都成了他们的耳目。”话音未落,殿外传来铁甲摩擦的细响,两百名千牛卫已无声跪在雨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