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手闲书聊东西 作品

第3章 会场交锋(第2页)

列席的几位科长都下意识挺直了背,连翻笔记本的动作都轻了半截。

靠窗的小李碰掉了笔,塑料笔杆在水磨石地面滚出的声响,在寂静里格外刺耳。

主位上的王书记指尖在桌下轻叩的节奏,我再熟悉不过。指节叩击大腿的频率,比平时快了两拍。

上次城东地块拍卖,他就是这样隔着会议桌给竞标方递的信号。

当时列席的人都以为是老领导关节炎犯了,谁承想散会后半小时,那块地就以溢价三成落槌,竞得方正是他远房外甥控股的公司。

我事后才知道,王书记提前透底的“底价”,绝非简单的土地估值,而是早已算清了后续操作的“安全垫”。

竞得方虽是他远房外甥控股的公司,但明面上合规合法——溢价拿地既能向外界彰显地块价值,又能给监管部门留下“市场行为”的假象。

更关键的是,后续的隐性补偿:可能是调整容积率增加建筑面积,可能是配套道路、管网等市政工程由财政兜底,甚至可能通过后续其他地块的优惠政策“找平”。

这种“明亏暗赚”的操作,既让王书记在开发商那里落了人情,又用表面的高溢价完成了“政绩”,竞得方则靠着内幕信息和后续保障,稳稳踩着政策红利获利。

所谓的“溢价三成”,不过是官场利益闭环里的一道幌子罢了。

此时,招标专题会的空气像被压缩的火药,只差一点火星就能引爆。

张副县长拍着桌子站起来时,油亮的额头反射着顶灯的光,手里的举报信被唾沫星子洇出浅痕:“李副分管国土五年,却处处卡着北区项目!有人亲眼见林婧深夜进你办公室,那份‘暂缓审批’的签字,怕是收了好处吧?”

我端起青瓷茶杯,杯沿的茶渍圈像道无形的界线。

“张副县长既然提‘好处’,”我指尖轻点桌面,目光扫过列席的审计局王科长,“不如说说令侄那家‘百日公司’?上周刚批的甲级资质,图纸签章却用的是省院三年前注销的编号——这资质是用钱买的,还是用权换的?”

会议室的空调突然发出“咔嗒”声,气流停滞的瞬间,王书记桌下的皮鞋尖在地面轻叩三下——我认得这信号,这是他异常焦虑却又发不出火时的习惯性动作。

“李副这是转移话题!”张副县长的胖脸涨成猪肝色,“项目拖到市里问责,谁担得起责任?”

“责任我担。”

我将红笔重重划在“生态红线”上,墨水透过纸页渗到桌面上,“但绝不能让违法项目踩着文物保护区开工。测绘队今早报来的数据,北区地下三米就是断层带,施工即塌——这责任,张副县长敢担吗?”

我将地质剖面图推到桌中央,红笔圈出的断层轨迹像条吐信的蛇,“至于举报信,”我突然扬声,“不如请纪委张书记查查,上周三晚十点,是谁在‘金夜’会所给林婧灌酒?监控应该还在。”

后排的纪委张书记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光闪了闪:“确实收到过相关线索,正准备核查。”

王书记的茶杯盖在桌面磕出轻响,打断了对话:“既然有地质争议,先暂停招标。李副牵头,联合地质、文物部门做专项评估,两周后再议。”

他的手指在桌下蜷了蜷,我瞥见他袖口露出的紫檀手串,其中一颗珠子有道新裂——那是上周在办公室摔杯子时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