娣颜如花 作品

第148章 穿越者自有傲骨(第2页)

明明有能力让全国人丰衣足食,却因身份无法公开而受束缚。

这种压抑感令他难以忍受。

杨建设的关注点绝非小小的四合院。

身为穿越者,与那些人争执未免太过掉价。

只要傻柱、许大茂、易中海、刘海中、闫埠贵、秦淮茹等人不过分挑衅,

他实在懒得理会他们的琐事。

穿越者自有傲骨。

杨建设满脑子都在琢磨怎么将随身空间里的物资换成钱。

这不仅是为了眼下急缺的资金,更因为每送出一份物资,就可能让同样的量填饱百姓的胃。

或许正是他节省下来的这些,能救活几条命或让多人免于饥饿。

只要有人因此受益,便已足够。

这并非他的伟大,只是做人最基本的良心。

自上次随张谦去过密云后,杨建设便开始着手布局。

六十年代的北京,二环外是什么?农村!某些偏僻处甚至人迹罕至。

这些无人之地,正是他隐藏身份的理想场所,也是刻意留下的线索。

一旦有人刻意追踪,必然能找到这里。

到那时,他的另一重身份便会显现,行动也将更加自由。

主动暴露并非良策,让他人来核查才是关键。

此刻,他悠然骑行向二环外某地。

周围寂静无声,却在几经转折后豁然开朗,一座简陋小屋映入眼帘,屋前还有几个大棚。

他环顾四周,神情略显失落——竟无人前来。

这里本是他特意透露出的线索,供有心人发现,可惜至今无人察觉。

这也正常,能进入核心机构的人,哪没经过无数次审查?忠诚毋庸置疑,频繁核查反而是对同志的不信任。

见四下无人,他径直从空间取出百斤玉米棒置于三轮车上。

他并未立刻返回,而是钻入了一座大棚。

随手一挥间,数百株玉米仿佛凭空生长于其中,整齐排列,宛若早已扎根于此。

杨建设嘴角微扬:\"看来前身确实为我留下了些东西。”他轻笑一声,\"这三年浪荡,倒成了个不错的掩护。”

三年时光,足够在这片土地上建起房屋、搭建大棚,培育各类蔬果。

即便被人察觉,也只是一介醉心实验的民间科学家罢了。

他为御膳房供应了不少不合时宜的蔬果,聪明人都能猜到背后定有蹊跷。

杨建设甚至希望他们来调查,毕竟这里不仅藏匿着一个西红柿大棚,还有一个黄瓜棚,以及更多来自特殊空间的作物。

这一切恰巧与他先前撰写的文章相互呼应,只需将近期行动联系起来,便足以让人误以为他是潜心改良种子的隐士科学家。

在这个时代,何种身份最安全?当然是能让百姓免于饥饿者。

若袁老那样的人物活在古代,必会受万人敬仰。

检查完大棚的地暖后,他换上了新的煤球,悠然骑着三轮车离开。

途中,他注意到有人跟踪,却装作迷路,不露声色。

对方相貌平凡至极,混迹人群毫无存在感,但杨建设深知他们身份非凡。

然而,这正合他意。

\"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杨建设低语,\"我的自由又近一步。”

“往后若无太离谱之事,”

“我的自主权就可再扩大些。”

杨建设信心满满。

物资不同于纸钞。

如今,这是硬通货。

郭嘉只盼物资越多越好。

一旦投入市场,

便会迅速消耗殆尽,

毫无波澜。

杨建设无意全力驱动随身空间制造物资,

适度即可。

杨建设心情甚佳,

竟轻哼小曲:

“今日良辰,所愿皆成。”

“今日如意,春风入户。”

归返单位时,

于姐瞪大双眼,语无伦次:

“建设,你朋友真在做这事?”

杨建设神色凝重:

“确然如此。”

“此人怪异,常有奇思。”

“每至寒冬便要蛰伏。”

“我那友人总觉,若能让田地冬季亦能耕作岂不妙哉。”

“不曾想,竟被他钻研成功。”

“吾运道甚佳!”

于姐赞叹:

“汝之运气当真非凡。”

试触之下,愈发惊异:

“这些玉米...”

“尚未硬化。”

杨建设疑惑:

“莫非玉米不佳?”

“观其已饱满。”

于姐眉开眼笑:

“好怎会不好。”

杨建设舒气释怀:

“如此甚好。”

“今晚即去联络友人。”

“但愿鸿运常伴。”

“水产科单据达成,还需些许福分。”

于姐坚信杨建设必成,深信御膳房大厨之言:

“姐姐相信汝运道如斯。”

杨建设莞尔一笑:

“多谢姐吉言。”

于姐登车,兴奋随师赴御膳房。

熊初一恰巧外出,

路经杨建设身旁时,

忽而发声:

建设,你怎么开始研究起庄稼了?\"

建设随口回答:\"三年前...是我朋友在研究,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