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第 112 章
吃晚饭的时候,莲姑一家,向北鲲一家,还有向北鲲的爷爷奶奶,加上万海潮和万海洋,十来个人同坐一桌。
向爷爷和向奶奶也就六十来岁,身体都很硬朗。两个儿子各自成家之后,老两口就给他们分家了,夫妻俩带着一个还没出嫁的女儿生活。后来女儿出嫁了,他们就自己生活。
老两口的房子夹在两个儿子的中间,有什么事站门口叫一声,他们就都过来了,也没什么不方便。
去年那场台风来临之前,向爷爷正准备出最后一趟海,恰好大孙子准备出人生的第一趟海,向爷爷就想带着孙子上同一艘船。
如果那一次没有万海潮的那通电话,他们这个家庭一共三代有四个人都在船上。
万海潮在很小的时候,万爸万妈曾经带她来过莲姑家,但事隔多年,她早就对两位老人家没什么印象了。
刚才乍一照面的时候,她也没能认出向北鲲的妈妈来。
现在眼前这位很爱笑的中年妇女,万海潮跟着自己表弟表妹叫伯娘。她脸色红润,双颊丰满,细纹,双目有神,脚步轻快,眼角只有一些小小的。体态精神都比一般40岁左右的妇女要好上许多。
万海潮曾经熟悉无比的那位向北鲲的妈妈,她叫她邱阿姨。万海潮认识她的时候,她的眼睛因为哭得太多,就算有人站在她的面前,她也看不清那人的五官了,只剩下一个很模糊的影子。她眼窝深陷,眼周长年有一圈褐黑色的影子罩着,整个人又瘦要黄,头发发白,出入都要借助轮椅。
万海潮压下那些在脑海翻动的画面,回过神来应对这家人的热情。
因为人多,摆出来的是一张大圆桌,万海潮无法确定它的直径是一米五还是一米八,反正这么多人坐下来还是挺宽松的。
桌上摆得满满当当的。
万海潮左边坐着的是她表妹,右边是向北鲲。她刚才走了一下神,没夹菜,几位大人就以为她害羞,不好意思夹,纷纷对向北鲲说:“你是主人,要主动招呼客人啊,海潮表妹夹不到的菜,你要帮忙嘛。”
在一众长辈的灼灼目光之下,向北鲲只得站起来帮海潮每样菜都夹一箸放她碗里。
等万海潮回过神来低头一看,自己的碗都快被堆满了,不由得转头看了始作俑者两眼。
向北鲲被她看得有点不自在,呐呐地说道:“我的筷子是干净的,我还没用过。”
万海潮看着自己的碗里都是菜,已经看不到米饭了,就把上面那几样夹到向北鲲的碗里,说道:“我的筷子也是干净的。”
至于向北鲲是什么反应,她就不去管了,低头吃饭。
万海潮从来没在那么多人的关注下吃过饭,幸好她饭量够大,否则非得撑着不可。
期间她悄悄看了一眼和他隔了两个位置的万海洋,他的情况也跟她差不多。
两兄妹悄悄交流了一下眼神,吃完第一碗饭的时候,两个人都机灵地赶快离座,紧紧护着碗,努力争取自己添饭的权利。
就这样,她虽然比平时也少吃了大半碗米饭,依然觉得很饱。菜吃得太多了。
烟花要到晚上八点才开始放。
吃过晚饭,万海潮和万海洋跟着向北鲲兄弟俩出门消了一会儿食,就回莲姑家洗澡。
等所有人都洗完澡了,几个人慢慢地溜达着过去村子的戏台那边。
这个村子还是比较富裕的。很多人家里都有摩托车,房子大多数也都是平房。比如莲姑家和向北鲲家都是这样。
一路走过去的时候,万海潮甚至还看到有一两栋两层的小楼。
当渔民辛苦,风险也大,但回报也比种地的大。
不过自从那次台风之后,这大半年来,吃海鲜的人少了,很多渔民也比较少出海了。
刚才在饭桌上听他们聊天,万海潮才知道,这段时间莲姑父和他大哥都没有出海,而是跟人搞建筑去了。
本来他们就不是全职的渔民,平常农村人会干的活,他们也会干。这半年来大家都不敢吃海鲜了,不是没人要,就是价格太低。
可能那场台风多多少少也给他们的心里留下了一些阴影。
天地无情的时候,所有生灵都是蝼蚁。
几个人懒懒散散地走着,时不时说上两句话,花了不少时间才到了戏台附近的空地。
他们村果然比别人富裕,戏台子明眼可以看出是人工砌出来的一个高台。不像文溪村,只有光秃秃的一片旧的晒谷场。
他们到的时候,很多人已经围在旁边了。
因为一会儿要放烟花,人群不敢围得太近。
戏台上已经在准备开始燃放烟花。
这些花炮像一座小型的塔,有一米多两米高,用竹子做框架,烟花夹在其间。都是当地的手艺人扎的,需要提前好几个月预订。
一座花炮的价钱从一千多到几千块不等。钱越多,花炮就越高越大,花样越丰富——这是不用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