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破圈狂飙:非遗流量背后的暗战迷局(第2页)
小雯在非洲想出了奇招。她带着部落的老匠人走进直播间,让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制陶——不用转盘,仅凭双手和石块。当八十岁的陶匠阿巴爷爷用龟裂的手掌拍出第一个陶碗,评论区突然安静了。有人留言:“突然想哭,这双手比任何特效都震撼。”接着,“#原始制陶的力量#”话题开始发酵,无数网友自发模仿,连明星都下场挑战。
沈野带着证据闯进行政执法局那天,正下着瓢泼大雨。他浑身湿透地把一箱箱假陶甩在办公桌上,雨水混着劣质釉料的刺鼻气味在屋里弥漫。“这些假货害惨了真正的手艺人!”他的声音在走廊里回荡,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三天后,市场监管总局官微发布通告,点名查处多家涉嫌假冒非遗的企业,配图正是沈野提供的现场照片。
最绝的反击来自糯米的班级。小姑娘在班主任的支持下,组织了场“非遗盲盒”活动。每个盲盒里装着不同的陶泥小物件,配着孩子们手写的故事卡。“这是我捏的小狮子,它会守护所有认真生活的人”“这个茶杯上的裂纹,是我故意做的‘冰裂纹’,像天上的闪电”。活动视频被家长发到网上,“#小学生的非遗浪漫#”瞬间登上热搜,连教育部门都转发点赞。
星耀文创显然没料到会遭遇全民反噬。当他们想继续带节奏时,发现评论区全是“考古”网友的打脸证据:有人扒出所谓“业内人士”其实是星耀的员工,有人对比两家产品的烧制痕迹,还有人剪辑了星耀历年黑料合集。更戏剧性的是,他们直播间突然涌入大批“课代表”,把青焰的非遗知识科普逐条贴在弹幕里。
庆功宴那晚,老街被灯笼照得通红。王秀兰戴着老花镜,手把手教网红们捏“流量密码”陶杯——杯身上刻着“家人们谁懂啊”“显眼包”等热梗,却用最传统的阴刻技法。陈默抱着女儿站在老窑前,看着小雯在人群中笑得灿烂,突然明白:破圈容易守圈难,流量是风口也是旋涡,唯有守住匠心,才能在这波谲云诡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此时,沈野的摩托车队拉着横幅呼啸而过,车斗里装满了网友定制的“非遗梗”陶品。横幅上的字在夜色中格外醒目:“玩梗可以,玩坏不行!”而青焰的直播间里,新一期挑战正在发起——这次的主题是“用非遗打开元宇宙”,评论区已经开始刷屏期待。传承的故事,永远在下一个意想不到的转角,等着被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