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撒哈拉的陶火:传承路上的暗礁与曙光
非洲大陆的热风裹挟着沙粒,拍打着“青焰非洲非遗传承中心”的玻璃幕墙。陈默站在尚未完工的展厅里,脚下的水泥地还带着湿气,手机在裤兜里震个不停。是国内打来的加急电话——新签约的赞助商突然撤资,理由是“非洲项目风险太大”。
“陈总,股东们又在闹了。”林叙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带着明显的疲惫,“李总他们说,与其在沙漠里烧钱,不如把资源投到国内的网红联名款上。”
陈默捏了捏眉心,目光扫过远处正在搬运陶泥的工人。那些深棕色的面孔上沁着汗珠,他们搬运的陶土是从当地河床里挖来的,据说已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他想起小雯发来的消息:“这里的部落长老说,陶土是大地的血脉,每块陶片都住着祖先的魂灵。”
然而现实远比传说残酷。传承中心的施工队三天两头罢工,不是嫌工资低,就是抱怨设备太老旧。更糟的是,当地一家名为“撒哈拉之星”的文化公司突然跳出来,指控“青焰”侵犯了他们的文化专利——声称非洲制陶工艺的数字化记录,必须由本土企业主导。
“这简直是强词夺理!”小雯在电话里气得声音发抖,她刚从部落回来,头发上还沾着干草。“我亲眼看见他们把机器生产的陶罐当成手工制品卖给游客,这才是对文化的亵渎!”
但舆论的风向已经悄然转变。当地媒体开始炒作“外来资本掠夺非洲文化”的话题,社交平台上#抵制青焰#的标签阅读量迅速破百万。有个网红甚至在直播里摔碎了一只“青焰”出品的陶碗,大喊:“看看这粗糙的工艺,他们根本不懂非洲!”
王秀兰的视频通话就在这时打进来。老人坐在老街的陶艺教室里,身后是几个正在拉坯的孩子。“默子,别着急。”她扶了扶老花镜,“当年你爸开窑,烧坏了整整三窑货,不也挺过来了?”她身后的孩子突然探出头:“陈叔叔,我们给你寄了新捏的陶哨,吹起来可响啦!”
这句话让陈默心头一暖。他想起出发前,女儿把自己做的陶泥星星塞进他的行李箱,说这是“魔法星星”,能保佑爸爸打败所有坏人。
转机出现在一个深夜。沈野带着摩托车队的兄弟悄悄潜入“撒哈拉之星”的仓库,发现了令人震惊的真相——所谓的“本土工艺”,不过是从义乌进口的流水线产品,贴上了伪造的非洲图腾。更讽刺的是,他们用来抹黑“青焰”的证据,竟然是故意损坏的残次品。
“狗日的,看我不撕烂他们的嘴!”沈野在电话里骂骂咧咧,但声音里透着兴奋。他把偷拍的视频传过来,画面里,几个工人正在给塑料碗刷“做旧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