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村夫 作品

第170章 溯源迷踪:技术浪潮下的匠心坚守(第2页)

陆沉翻阅着市场调研报告,西装口袋里露出半截合约:“如果放弃技术元素,年轻客群流失率预计超过60%。可坚持下去,又可能背离你们的初心。”他推了推眼镜,“这是个两难的选择。”

陈默在工作台前来回踱步,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陶泥。突然,他抓起一块泥,转盘飞转间,一个造型古朴的茶杯逐渐成型。“我明白了,”他的眼睛亮起来,“我们做双轨制——面向大众的量产款保留Ar技术,限量收藏款回归传统工艺,每一件都附上烧制日记。”

方案推行初期,争议不断。技术团队抱怨传统工艺无法适配Ar系统,要求简化流程;老陶艺师们则抗议量产款的标准化操作“亵渎了手艺”。陈默白天泡在工坊调试设备,晚上跟着老师傅学习古法柴烧,双手布满新烫的水泡。

转机出现在纪录片拍摄现场。央视导演将镜头对准陈默布满老茧的手,捕捉他凝视窑火时专注的眼神,记录小雯在深夜灯光下绘制设计图的身影。当镜头扫过工作台角落的“月牙杯”时,导演突然叫停:“这个杯子的故事,一定要放进正片。”

纪录片播出当晚,收视率创下非遗专题新高。有观众留言:“原来每一道火痕都是岁月的诗”;收藏家们开始高价竞拍“默雯陶艺”的古法作品;甚至有大学教授联系陈默,希望将他的创作过程编入工艺美学教材。

“咖乐多”总部,市场总监看着节节攀升的销量数据,终于松口:“保留双轨制,但限量款的产量必须增加。”陈默却摇头拒绝:“古法柴烧成功率不足四成,我不能为了数量牺牲质量。”他掏出一本烧制日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次开窑的心得,“这些文字,比任何营销都有说服力。”

雪落老街的那天,“默雯陶艺”举办了首次作品拍卖会。拍品中,既有带着Ar特效的现代款,也有古法烧制的孤品。当编号“月牙001”的杯子以十万高价成交时,陈默和小雯相视而笑,泪水模糊了视线。台下,王秀兰悄悄抹着眼泪,沈野吹着口哨鼓掌,李大爷的三弦声与掌声交织在一起。

散场后,陈默独自走进工坊。窑炉里的余温还未散尽,他拿起一块陶泥,感受着泥土特有的湿润与坚韧。手机突然震动,“手作之魂”发来消息:“真正的匠心,不是抗拒改变,而是在浪潮中坚守本心。”

窗外,老街的灯火次第亮起,映着纷飞的雪花。陈默打开直播镜头,对着屏幕轻声说:“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泥土的语言。”转盘转动,陶泥在他手中渐渐成型,直播间的弹幕不断刷新,“期待”“支持”的字样如温暖的溪流,涌现在屏幕上。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博弈,或许永远不会停止,但陈默知道,只要心怀热爱,匠心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