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找到辽墓(第2页)
“好了好了,找到了,你们看那里,大概就在那个位置。”
“一撮毛”打着手电筒,光柱指向护城河外边的一处坡地,信誓旦旦的向我们保证。
凌晨1点,我们几个绕过了那段土城墙,又从两道干枯的护城河里穿过去,终于攀上了“一撮毛”所说的那块坡地。
站在坡地上往四周看去,三面环山,一面临着护城河,像极了“椅圈”形状,在风水方面,确实符合辽代墓葬的特点。
辽代墓葬,尤其是贵族墓葬,好多都喜欢依山而建,背靠山岭,面朝溪流或着平原,形成“择地山阳、背山面水”的格局。
比如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墓,选址就位于赤峰巴林左旗的山谷中,三面环山,东南向开敞,符合契丹人“择地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理念。
再比如说,辽景宗耶律贤之孙女,陈国公主与其驸马的合葬墓,地处于通辽奈曼旗青龙山镇,也是背山面水,标准的“椅圈”地形,这种布局在契丹贵族墓葬中十分常见,象征着家族聚居与权力的凝聚。
看着眼前所处的这种风水格局,我就知道“一撮毛”没瞎说,这地方十有八九没找错。
“来来,就是这,你们看,这就是之前我们打的探坑,咋样?我没骗你们吧!”
“一撮毛”挣脱了柱子搀扶,踉跄的走到坡地中间,指着地面上几个孔洞说道。
我们几个凑了过去,看着之前李超他们打的乱七八糟的探坑,以及坑边堆叠的一些探土,我不禁感到有些好笑。
这哥们儿干的活确实不咋地道,跟我这种半路出家的相比,都得差上一大截。 按理说,他爸李国财是三叔一手带出来的,活干的不会太差,咋就教出来这么个二把刀?
正常情况下打探坑,都是有规矩的,哪有他们这么瞎整的,完全是看心情打的,这么干别说详细探出墓门、墓道、墓室的位置了,他连整体墓葬的范围都不带探准的,咋可能精准定位?
针对规模较大的墓葬群、或者古城遗址啥的,通常都采取10米x10米的间距,去挖探坑,一般规模的墓葬,通常用5米x5米的间距布置探坑,像是再小一点的红山遗址,或者某个大型墓葬局部剖析,则需要采用1米x1米的间距,去精细布置探坑。
对于辽代墓葬来说,5米x5米的间距,是比较常见,也是比较合理的选择,这种布局,覆盖较大范围的同时,又能兼顾细节观察,既保证了对墓葬形制的整体把控,又便于后续精准定位。
简单来说,眼前李超他们干的这些粗活,也只能通过土层判断有辽墓存在,其他的没有任何价值,这活干的简直就是狗屎!
想要下墓,还需要我们重新打探坑,定准墓室结构。
想了想,我对一旁的小潘说:
“小潘,我手机没电了,你给薇姐打电话说一下,告诉她我们所在的位置,让她尽快把工具送来。”
“现在送?这都后半夜了大哥,薇姐肯定睡下了,要不等明天再说?”
“不行,明天恐怕来不及了,咱们必须抢时间!”
看我态度坚决,小潘没再说什么,立马掏出手机,给薇姐打去了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