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深夜的实验室,灯火不熄!(第2页)
……
远风微电子总部,地下三层,原子力显微镜(Afm)实验室。
这里的气氛,比“盘古车间”更加压抑。
整个实验室,是按照最高标准建造的“房中房”结构。最外层是厚重的混凝土墙,中间是弹簧阻尼层,最里面,则是一个重达五十吨的、悬浮在空气弹簧上的巨大花岗岩平台。
理论上,这里应该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安静。
可此刻,严兆峰教授却死死地盯着电脑屏幕上那条疯狂抖动的信号曲线,额头上青筋毕露。
“还是不行!地面的微震、空调风道的共振、甚至隔壁房间仪器的电磁干扰……这些该死的噪声,像幽灵一样无孔不入!我们的探针悬臂,就像一艘在狂风巨浪里的小船,根本无法稳定地读取纳米级的信号!”
在他身边,吕志尧博士和十几位从全国抽调来的光学、精密仪器和控制算法专家,同样个个脸色凝重,眼圈深陷。
他们已经在这里鏖战了半个多月,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从被动隔振到主动隔振,从硬件滤波到软件滤波,可那条信号曲线,始终像心电图失常一样,无法平静下来。
没有一个稳定的信号,就意味着他们造不出那根“超级唱针”,也就无法读取那块“软件化石”。之前的一切胜利,都将化为泡影。
“是不是我们的压电陶瓷致动器精度不够?”一名年轻专家小声地提出疑问。
“已经换成从德国买来的最高等级产品了,没用!”吕志尧疲惫地揉着太阳穴,“问题出在系统层面上,我们的震动模型建错了,根本无法抵消这种复杂耦合的随机噪声。”
绝望的情绪,如同病毒般在实验室里蔓延。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了。身穿无尘服的董事长办公室主任杨明,拿着一部经过特殊加密的大哥大走了进来。
“严教授,秦董的电话。”
严兆峰接过电话,只听了不到一分钟,他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却陡然间爆发出不可思议的光芒。
“什么?反向……反向抵消?用一个独立的传感器阵列,去主动‘监听’和‘预测’噪声,然后让压电陶瓷提前做出一个-……反向的补偿运动?”
“对……对!我怎么没想到!我们一直在被动地‘防’,却忘了可以主动去‘攻’!用噪声去对抗噪声!这……这是神来之笔!这在控制理论上是革命性的想法!”
挂掉电话,严兆峰像换了一个人,他冲回白板前,一把擦掉之前所有的失败方案,眼中闪烁着疯狂的光芒。
“同志们!我们有新思路了!所有人,放弃被动隔振的旧方案!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构建一个‘噪声预测与主动补偿系统’!”
……
与此同时,在另一间同样灯火通明的软件实验室内。
软件技术总监楚云飞,正带着他那支由清华、北大天才组成的“春苗”团队,在一台大型工作站前,构建着一个庞大的虚拟世界。
屏幕上,无数代码流如瀑布般滚过。一个高度仿真的、由数十万个虚拟部件组成的数字孪生光刻机模型,正在被一点点地搭建起来。
他们虽然没有硬件,没有原始代码,但凭借着从图纸消化组传来的数据和对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深刻理解,他们正在为那个尚未被唤醒的巨人,提前打造一个可以思考、可以行动的“虚拟神经系统”。
“编译器底层优化完成百分之四十。”
“操作系统微内核的调度算法,正在进行第一轮仿真测试。”
“运动控制模块的伺服指令集,已经初步定义完毕。”
一个个年轻的面孔,在屏幕幽蓝的光芒映照下,显得异常专注。他们就像一群在数字世界里辛勤劳作的工蜂,正在为未来的蜂后,构筑着最精密的巢穴。
“楚总,”年轻的李思明推了推眼镜,轻声问道,“我们现在做的这一切,都基于对图纸的猜测。万一……万一那块‘化石’里记录的真实代码,和我们的架构完全不一样,那我们这一个多月的工作,不是都白费了?”
楚云飞头也没抬,目光依旧锁定在屏幕上,声音清冷而坚定:
“那就推倒重来。”
“在最终的光明到来之前,我们在黑暗中走的每一步,都不是弯路。”
夜,越来越深。
在远风微电子Bj总部的不同角落,三支顶尖的团队,三条不同的战线,为了同一个目标,不眠不休。
硬件的骨架,在“盘古车间”里被一寸寸地复原、认知。
软件的灵魂,在代码的世界里被一行行地预演、构建。
而那把开启灵魂的钥匙,那根“超级唱针”,也在经历了一次思想的跃迁后,看到了成功的曙gg。
“滴——”
突然,Afm实验室里,一台示波器上,那条狂躁不安的曲线,在经过一番剧烈的挣扎后,奇迹般地,趋于平缓。
虽然仍有轻微的起伏,但它已经从一头脱缰的野马,变成了一匹可以被驾驭的温顺良驹。
严兆峰和吕志尧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难以抑制的狂喜!
“成功了!”
“我们……成功了!”
捷报,立刻传到了秦奋的耳中。
此刻的他,正静静地站在“盘古车间”里,那台已经初具雏形的、散发着狰狞工业美感的庞然大物面前。
他放下电话,看着眼前这个由自己一手策划、从全球各地“偷”回来的钢铁巨人,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丝微笑。
骨架已成,钥匙已得。
接下来,只剩下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块拼图了。
那颗被誉为“工业之眼”、“现代光学之王”的——投影物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