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目标: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秦奋那番话,如同在干柴上投下了一颗火星,彻底点燃了在场每一个人的热情。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这间位于中关村南边、还散发着石灰和涂料气味的办公室,便成了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
没有人再提薪水,没有人再问待遇。所有人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场从零开始的创业洪流之中。
秦奋将整个计划分拆成了三条并行的战线,并亲自担任总协调人。
第一条战线,也是最核心的,是技术路线的确定。
他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把自己关在唯一一间带锁的小办公室里,将脑海中那庞大的知识体系反复筛选、比对和简化。最终,一张清晰的蓝图,被他用马克笔,一笔一划地绘制在了临时买来的巨大白板上。
【远风微电子·第一阶段产品规划:凤凰系列】
产品代号:凤凰一号(phoeix-1)
定位:高性能8位微控制器(mCu)。
目标市场:工业控制、家电智能化、电子玩具、vCd解码板辅助控制等。
核心架构:自主精简指令集(risC),命名为“远风指令集架构v1.0”(vf-isAv1.0)。相比于当时主流的itel8051(CisC架构),vf-isAv1.0在指令效率和功耗上,具备天然的代差优势。
制程工艺:0.8微米Cmos。
关键指标:主频20mhz,集成8kB可擦写程序存储器(eprom),256字节rAm,内置AdC(模数转换器)、pwm(脉冲宽度调制)等功能模块。
这份规划,秦奋没有拿出任何超越时代、无法实现的技术。0.8微米制程,是当前国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的最先进工艺;而精简指令集(risC)的概念,虽然在学术界已经出现,但在国内产业界,尤其是在mCu领域,还是一片无人涉足的处女地。
当秦奋将这份规划展示给魏东亭和楚云飞时,两位总监都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魏东亭的震撼来自于其战略的清晰和精准。他太清楚8051在国内市场的统治地位了,但同时也深知其架构的陈旧和效率的低下。远风不选择仿制,而是走自主指令集的道路,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自信,更是一种从一开始就要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决心!这条路最难,但一旦走通,海阔天空!
而楚云飞的震撼,则来自于那套vf-isAv1.0指令集的精妙设计。他一眼就看出,这套指令集的设计思想,完美地平衡了硬件实现的复杂度和软件编译的效率,充分吸收了后世mips和早期Arm架构的精髓,简洁、高效、优雅,充满了数学和逻辑之美。这绝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背后必然有对计算机体系结构深刻到极致的理解。
“秦董,”楚云飞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目光灼灼,“这个指令集……我能先要一份详细的设计文档吗?我要马上开始着手设计与之配套的编译器和汇编器!”
“文档,我会陆续给你们。现在,这是我们的灯塔,是我们未来半年的唯一目标。”秦奋用马克笔在“凤凰一号”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现在,谈谈另外两条战线——招兵和买马。”
第二条战线,由楚云飞负责的“春苗计划”。
这位软件天才的行事风格,和他本人一样,充满了特立独行的傲气。他没有像无头苍蝇一样去校园里贴海报、开宣讲会。
他只做了一件事。
在清华和北大的计算机系、数学系的公告栏最显眼的位置,他贴上了一张A4纸,上面没有公司介绍,没有招聘许诺,只有一道题。
一道关于“在没有浮点运算单元(fpu)的Cpu上,如何用纯整数运算和位运算,以最高效率实现一个32位浮点数乘法函数”的算法题。并且,题目对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进行分析。
这道题,对于九十年代初的大学生来说,不亚于一道天书。它涉及到底层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值分析、汇编优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难度极高。
这张小小的A4纸,像一块石头投入了平静的未名湖和水木清华,激起了层层涟漪。
大部分学生看了一眼,摇摇头,根本看不懂题目在说什么。一些自诩为高手的学生围着研究了半天,最终也是愁眉不展。
“这什么破题?吃饱了撑的?”
“没有fpu怎么算浮点数?这不是为难人吗?”
“这思路也太偏了,谁会去研究这个?”
然而,在这些议论声中,总有那么几个与众不同的身影,在公告栏前一站就是半天,眼神里闪烁着兴奋与挣扎的光芒。
一个星期后,楚云飞的传呼机上,陆陆续续收到了三个呼叫,留言只有一个邮箱地址。
在他指定的邮箱里,静静地躺着三份答案。
一份答案逻辑混乱,代码充满了bug,被他直接扔进了垃圾箱。
另一份答案思路正确,实现了功能,但代码冗长,效率低下,显然是“学霸”型选手,知识学得扎实,但缺乏灵气。楚云飞看完后,只回了两个字:“平庸。”
只有第三份答案,让楚云飞眼前一亮。
这份答案来自一个名叫李思明的北大数学系大二学生。他的解法堪称惊艳,并非采用常规的模拟浮点数运算的思路,而是巧妙地利用了ieee754浮点数存储格式的特性,将浮点数乘法,通过一系列精巧的位移、相加和查表法,转化成了对阶码和尾数的整数运算。代码极度简洁,效率比常规模拟高出数倍!
“天才!”楚-云飞喃喃自语,嘴角第一次露出了一丝微笑,“虽然在特殊值的处理上还有瑕疵,但这份逻辑思维能力,是顶级的!”
他立刻回复邮件,只有一句话:“周日下午两点,清华东门外茶馆,我请你喝茶。”
第三条战线,也是最接地气的一条,由魏东亭负责的“扫街”和“归雁”计划。
如果说楚云飞是空中的猎鹰,精准地寻找着自己的猎物,那魏东亭就是地上的猛虎,用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在泥沙俱下的中关村里,奋力刨食。
九十年代初的中关村,还远不是后世那个高楼林立的“中国硅谷”。它更像一个巨大的电子产品城乡结合部,混乱、野蛮,又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一条不长的“电子一条街”上,挤满了大大小小的柜台和店铺。空气中弥漫着电烙铁加热松香的特殊气味,混合着劣质塑料外壳的化学味道。柜台里,从巴掌大的游戏机卡带,到硕大的17寸球面显示器,从台湾产的主板,到成捆的灰色排线,应有尽有。
操着南腔北调的“倒爷”们热情地招揽着顾客,嘴里蹦出的都是“386”、“486”、“硬盘”、“内存条”这些时髦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