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南巡的春风,吹拂大地!
当林亦然用一种近乎宣誓般的语气,说出“我们,是回去铸造民族重器”这句话时,整个客厅的氛围在瞬间完成了从激昂到神圣的升华。
那不再是一次简单的商业邀约,更像是一场跨越太平洋的盟誓。
秦奋脸上的笑容温和而深邃,他没有再多说什么客套话,只是伸出手,与林亦然的目光在空中交汇,然后重重地点了点头。
真正的同盟,不需要繁文缛节的确认,一个眼神,便足以交付彼此的信任。
窗外的阳光似乎也变得更加炽烈,将桌上那两份文件——《“中国芯”工程》与《“伏羲计划”》的封面映照得金光闪闪,仿佛预示着它们即将开启的辉煌未来。
“好。”秦奋的声音打破了这庄严的静默,重新变得务实而高效,“既然我们是战友了,那接下来的行动就要以战时效率来推进。”
他示意林亦然重新坐下,那个刚刚还被宏伟蓝图激荡得热血沸腾的顶尖科学家,迅速切换回了严谨的工程师模式。他推了推眼镜,身体微微前倾,像是在等待接受一项精密的设计任务。
“一个月的时间,你在ti的交接够用吗?需不需要我这边通过一些渠道施加影响,帮你简化流程?”秦奋问道。
林亦然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丝自信的弧度:“不需要。我在ti负责的几个核心项目刚刚进入稳定迭代期,架构设计已经冻结,我的离开不会造成灾难性后果。至于那些商业机密,它们锁在保险柜里,而真正的财富,在这里。”他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一个月,足够我把工作交接得清清楚楚,让他们挑不出任何毛病。我们要做的是开创伟大的事业,不是留下被人诟病的烂摊子。”
这就是顶级人才的骄傲与体面。
“很好。”秦奋表示赞许,“那么,这一个月,除了交接工作,你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像你说的那样,去当一个‘说客’,一个‘传教士’。”
秦奋从手提箱里拿出一个全新的笔记本和一支派克钢笔,推到林亦然面前:“把你认为在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各个环节中,我们必须争取到的海外华人精英,列一个名单。不设上限,不计代价。只要你认为他值得,我们就去请。薪资待遇、安家费用、子女教育、父母养老……所有问题,远风集团会成立一个专门的服务小组,全部打包解决。我们要的,不仅是他们的人,更是他们的心,要让他们回来之后,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这场战斗中。”
林亦然的目光亮了。他最担心的就是这些琐碎但现实的问题。很多海外华人不是不想回国,而是被国内当时在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巨大落差所束缚。秦奋的承诺,无疑是釜底抽薪,解决了最大的后顾之忧。
他接过钢笔,毫不犹豫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了第一个名字:陈进。
“陈进,英特尔fab5的良率总监,这个人,必须拿下。没有他这样懂先进工艺制程和工厂管理的人,我们的晶圆厂就是个空壳子。”
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李建国,贝尔实验室那位,搞高速电路的,没有他,我们芯片和外部世界通信的接口就是短板。”
“王海,Cadece的,我们要做自己的edA软件,离不开这种懂底层算法的软件天才。”
“还有一个人,名单上没有,”林亦然笔锋一顿,抬头看着秦奋,“孙志强,摩托罗拉的高级射频工程师,我们未来要做通讯芯片,射频部分是绕不过去的坎,这个人是关键。”
他每写一个名字,就好像在点将台上点起一员猛将。短短几分钟,那张洁白的纸上,就出现了一串足以让任何一家半导体巨头都心惊肉跳的名字。
看着林亦然专注的神情,秦奋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自己赌对了。这位大画家,不仅接受了画布和颜料,甚至已经开始亲手调配独一无二的色彩,准备描绘远比自己最初构想更壮丽的画卷。
“研发中心的选址,我初步有两个方案。”秦奋适时地抛出下一个议题,“一个,是Bj中关村,依托清华、北大、中科院的顶尖学术资源和人才储备。另一个,是深圳,靠近我们集团的制造基地,也更贴近市场和产业链。”
林亦然几乎没有思考,便给出了答案:“Bj。”
“理由?”
“我们需要最纯粹的研发环境和最前沿的学术交流。芯片设计,尤其是架构和指令集这种最顶层的工作,在初期阶段,离市场越近,受到的干扰就越多。成本、兼容性、客户的短期需求……这些都会成为束缚我们创新的枷锁,就像ti一样。”林亦然的目光锐利,“我们必须在Bj,在象牙塔旁边,建立起我们的‘理论高地’。在这里,我们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地去追求设计的极致美学和性能的绝对领先。当‘昆仑’和‘伏羲’的内核足够强大之后,再拿到深圳去进行产业化和应用开发,那时候,是我们去定义市场,而不是让市场来定义我们。”
“好!”秦奋一拍大腿,“就这么定了!我一回国,立刻启动远风集团中央研究院的筹建工作,地点就在Bj。你负责在前面冲锋陷阵,招兵买马;我负责把后方基地给你建好,弹药粮草,无限量供应!”
一个下午的谈话,一个未来足以撼动全球科技格局的庞大计划,就在这间洒满加州阳光的客厅里,敲定了最核心的战略和执行路径。
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
三天后,旧金山国际机场。
秦奋站在巨大的玻璃幕墙前,看着一架泛美航空的波音747客机缓缓降落在跑道上。候机厅的电视里,正在播放的新闻。
往常,他对这些国际新闻只是作为信息储备浏览一下,但今天,一则来自中国的报道,却让他瞬间定住了脚步。
画面中,一位精神矍铄、身形不高的老人,正站在深圳的街头,被热情的民众和各路记者包围。他穿着一件朴素的夹克,脸上带着慈祥的微笑,但他的话语,通过翻译的同声传译,却带着雷霆万钧的力量。
“……胆子要再大一些,步子要再快一些……”
“……发展才是硬道理……”
“……不要搞争论,那是我们的一个发明。不争论,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
秦奋的瞳孔猛地收缩,心脏不受控制地狂跳起来。
来了!
它终于来了!
作为一名从未来归来的人,他比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清楚,电视画面里这位老人,在1992年初的这次南巡,对于整个中国意味着什么。
如果说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充满了试探与不确定性,那么这一次的南巡讲话,就如同在一片迷雾笼罩的大海上,陡然亮起了一座万丈光芒的灯塔!
它彻底终结了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路线争论,以前所未有的魄力,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定下了基调,按下了快进键。
这不是什么政策微调,这是一场思想上的核爆!是一股即将席卷神州大地的,最磅礴、最浩荡的春风!
那些之前还在观望的、犹豫的、担心政策会变的人,将会彻底放下包袱;那些被压抑的、被束缚的生产力,将会如同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秦奋的脑海中,仿佛听到了冰层消融、万物复苏的轰鸣!
这一刻,他甚至感觉不到自己身处异国他乡的机场,他的思绪已经跨越了万水千山,飞回了那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他在美国招募顶尖人才,描绘“中国芯”的宏伟蓝图,这只是一个“点”上的突破。而这位老人的南巡讲话,却是在“面”上,为他扫清了一切障碍,为他的事业提供了最坚实、最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