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秦奋的展望:下一个十年!
夜风微凉,带着冬季特有的清冽,吹散了大会礼堂内残存的燥热。
秦奋与一众高管并肩走在产业园宽阔的中央大道上,头顶是璀璨的星河,脚下是灯火通明的厂区,远处城市的轮廓线在夜色中若隐若现。
刚刚经历了一场情绪的巅峰洗礼,此刻的宁静反而让每个人心头的激荡愈发清晰。
“秦董,你今晚可是给我们所有人都打了一针强心剂啊!”王奎山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里还带着未曾平复的激动,“家电、新材料,这两驾马车我还能理解。可这第三驾……电子信息,半导体芯片,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点?这可不是咱们熟悉的领域,完全是从零开始,说是用钱堆出来的无底洞都不为过啊。”
王奎山的话代表了在场一部分人的心声。他们信任秦奋,但那份对未知领域的敬畏,是实实在在的。
秦奋停下脚步,转身看着这些与他一同奋斗过来的战友们,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王叔,不大,一点都不大。正因为我们是外行,所以我们没有包袱。正因为要用钱堆,所以我们才要在前面两驾马车上拼命赚钱!”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李大柱、孙国华和张巧玲,语气变得格外郑重:“我宣布的‘三驾马车’战略,不是三个平行的选择题,而是一个递进的必答题。家电,是我们的现金流,是我们的粮仓,必须稳固,做到极致,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弹药。新材料,是我们的技术护城河,是我们的‘矛’与‘盾’,它能保护我们的家电业务不被国外原料卡脖子,也能成为我们攻城略地的利器。而这两者,最终都是为了给第三驾马车——电子信息,铺路、输血、保驾护航!”
这番清晰的战略解读,如同一道光,瞬间穿透了众人心中的迷雾。原来,这三者之间是如此紧密相连、互为支撑的逻辑关系!
“我明白了!”李大柱恍然大悟,一拍大腿,“家电和材料是咱们的根据地,芯片是咱们要攻占的战略高地!”
“说得好!”秦奋赞许地点头,“未来的世界,小到我们手中的电饭煲,大到驱动国家运转的工业、通讯、国防,核心命脉是什么?就是芯片!我们今天不做,十年后、二十年后,人家用一纸禁令就能让我们所有的现代化工厂变成废铁!我们今天不把这个根扎下去,未来的远风,建得再高,也不过是沙上之塔!”
这番话掷地有声,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一股寒意,随即又被一股更强烈的使命感所取代。
陈建社推了推眼镜,感慨道:“小秦的这番远见,已经超出了一个企业家的范畴。这看的不是一年两年的利润,而是未来十几年、几十年的国运之争啊!”
“所以,这件事,我们不仅要做,而且要不计代价地做!”秦奋的语气不容置疑,“钱,我来解决。从今年的净利润里,我决定先期拨付一千万元人民币,作为电子信息事业部的启动资金!后续投入,上不封顶!”
“一千万!”
这个数字让王奎山倒吸一口凉气。集团全年净利润两千二百多万,拿出五百万发奖金已经堪称豪迈,现在又要直接砸一千万到一个前途未卜的新领域里,这魄力,简直骇人听闻!
然而,李大柱、张巧玲、孙国华这些技术骨干的眼中,却燃起了熊熊火焰。一千万的启动资金!这是何等的信任与决心!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放开手脚,去构想、去尝试,去挑战那个曾经遥不可及的科技巅峰!
“好了,都别站着了,去我办公室,我们开个短会,把架子先搭起来。”秦奋挥了挥手,率先向办公楼走去。
……
半小时后,董事长办公室灯火通明。
这里没有了大会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高效而紧张的氛围。
“电子信息事业部,从今天起就算是正式成立了。”秦奋坐在主位,指尖轻敲着桌面,“巧玲,你刚才说的人才引进问题,现在可以具体谈谈了。”
张巧玲立刻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上面是她利用接触外商的机会,搜集整理的一些信息。
“秦董,根据您的要求,我重点关注了在北美和欧洲的华人半导体人才。目前有一个非常合适的目标人选。”她的声音清脆而干练,“此人名叫林亦然,三十二岁,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毕业,后赴美在斯坦福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德州仪器公司工作了五年,现在是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0.8微米Cmos工艺的研发和良率提升工作。”
“德州仪器?0.8微米工艺?”秦奋的眼睛瞬间亮了。
德州仪器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是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绝对巨头。而0.8微米工艺,正是当前国际上的主流先进工艺!这个林亦然,无疑是掌握着核心技术的大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