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技术骨干们的成长(第2页)
“我明白了……我彻底明白了……”王奎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眼神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敬佩与坚定,“秦董,您放心,这份报告,我们知道该怎么写了!这个‘企业大学’,就是我们远风模式的‘定海神针’!也是我们敢于向高官立下军令状的底气所在!”
杨明早已激动得满脸通红,他紧紧握着笔,感觉自己不是在写一份报告,而是在描绘一个传奇的开端。
与此同时,远风产业园的各个角落,一场无声的战役早已打响。
hs-3A材料特种生产车间。
这里已经被临时隔离,门口挂上了“军事化管理区,非请勿入”的牌子。李大柱和孙国华就像两尊门神,一个守在生产线前端,一个盯在后端。
整个车间的气氛,肃杀而专注。
“A-03号原料,检样完毕,纯度99.87%,符合特优级标准!记录员,张卫东、李红梅,确认签字!”
“配料罐,1号搅拌桨转速每分钟31.5转,误差0.1,合格!记录员,王强、赵娜,确认签字!”
“挤出机,t-3区温度315摄氏度,t-4区温度328摄氏度,数据稳定!双岗监控员,刘军、孙鹏,确认签字!”
一道道指令,一次次确认,每一个环节,都像是在执行最精密的发射程序。李大柱亲自制定了一份厚达三十页的《卡尔默项目专项生产作业指导书》,里面详细规定了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封装的127个关键控制点,每一个点都必须由两名技术员同时记录、同时签字,确保数据的零误差和可追溯性。
孙国华则带着他最得力的几个老师傅,一遍又一遍地检查着产品的表面光洁度、尺寸公差和内部应力。他们甚至动用了从市研究所借来的高精度投影仪,将切片样品放大一百倍,观察内部材料颗粒的分布是否均匀。
“德国人的标准是魔鬼,那我们就得比魔鬼更苛刻!”这是孙国华在班前会上对所有人说的话。
工人们在这种高压下,非但没有抱怨,反而被激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荣誉感。他们知道,自己手中生产的,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塑料颗粒,那是代表“远风制造”四个字,递向世界工业强国的一张名片。
另一边,一间刚收拾出来的办公室里,“国际战略合作部”的牌子已经挂了起来。
张巧玲正带着两个从技术研发中心和市场部精挑细选出来的年轻人,围着一张桌子,上面铺满了德文的技术资料和一本厚厚的《德国工业标准汇编》(din)。
“小赵,你英语好,负责将我们所有hs-3A的技术数据、测试报告,翻译成最专业、最地道的英文商务技术文件。”
“小王,你胆大心细,去联系市里的外事办和外贸公司,咨询所有对德出口的单证、报关、运输流程,我要一份详细的sop。”
“我来主攻这些德国标准。”张巧玲指着那本大部头,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些标准,就是德国工业的基石,也是他们技术壁垒的体现。我们不仅要符合它,更要吃透它、理解它,未来……甚至要超越它!”
她的身上,再也看不到一丝初见外商时的局促与紧张,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运筹帷幄的自信与干练。这种成长,快得惊人。
分配完任务,她坐回自己的位置,打开了文件夹,里面是她昨晚熬夜手写的一份邮件草稿。她仔细斟酌着用词,将它在崭新的电脑上,用英文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了出来。
【尊敬的克莱默博士:
您好!
我是远风制造的张巧玲。非常感谢您和您的团队莅临我司考察,并给予我们高度的信任。关于您在会谈中提到的,hs-3A材料在长期高频振动工况下的‘蠕变性能’临界点问题,我们的技术团队进行了连夜的补充测试与仿真分析……我们初步发现,在优化某个特定添加剂的分子结构后,该性能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不知您是否有兴趣就此进行更深入的技术探讨?
期待您的回复。
远风制造国际战略合作部总监张巧玲】
她没有被动地等待对方的指令,而是主动出击,用一个极具专业深度的问题,开启了双方技术交流的大门。
这一刻,她不再仅仅是一个合同的执行者,而真正开始像一个国际顶尖企业的技术合作负责人那样思考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