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产业园的最后一块拼图!
激昂的话音在旷野上回荡许久,才被远处推土机的轰鸣声渐渐覆盖。但那股由话语点燃的火焰,却在远风核心团队每个人的心中愈烧愈旺,几乎要将胸膛灼穿。
“远风集团……星辰大海……”王副总喃喃自语,他摘下头上的安全帽,抹了一把额头的汗,眼神中既有激动,也有一丝前所未有的压力,“秦董,您这手笔……太大了!我老王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从没想过,咱们一个从公社农机站起家的小厂,能走到今天,还能奔着这么大的目标去!”
他的话语引来了一片附和声。刚才的奠基仪式,是宣告给外人看的,而秦奋最后的这番话,则是说给他们这些“自己人”听的。如果说“远风制造”的目标是成为行业翘楚,那“远风集团”的蓝图,就是要在世界科技的版图上,插上属于自己的旗帜。这其中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大吗?”秦奋的目光从远处那片火热的工地上收回,环视着众人,脸上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平静,“未来的世界,本就是巨头的战场。我们不主动成为巨头,就只能等着被巨头吞噬。这条路没有回头箭,从我们决定要做自主技术的那天起,就注定了。”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具体务实:“刚才我们把集团的几大支柱都理了一遍。杨主任,下午的会,除了明确公司架构和人事任命,还要成立几个专项推进小组。集团化不是改个名字那么简单,法律、财务、品牌、行政,都要按照集团的标准来重新梳理和构建。”
“明白,秦董。”杨主任扶了扶文件夹,重重地点头。他知道,从今天起,他办公室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秦奋又看向刘总监:“刘总监,你刚才说设备的事情,我补充一点。我们买设备,不光是买它们的生产能力,更是买它们背后所代表的一整套工业体系和设计思想。所以,你们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小组,要升级为‘装备技术研究院’的预备队。不但要研究怎么用,更要研究怎么造,怎么改。我给你们的目标是,三年内,远风集团所需非标自动化产线的核心设备,我们必须能自主设计;五年内,我们采购的这些顶尖通用设备,必须有一半以上能找到国产化的替代方案,而且这个方案,主要由我们远风自己来提供!”
刘总监听得眼睛放光,用力一拍大腿:“秦董,您就瞧好吧!这才是咱们玩工业的终极目标!买是为了不买,学是为了超越!我懂!”
秦奋满意地点点头,他的目光扫过李大柱、孙国华、赵援朝等人,将研发、生产、人才这些板块再次串联强调了一遍,确保每个人都清晰地理解了自己肩上的担子。
最后,他深吸一口气,抛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问题。
“各位,我们刚才谈了研发中心这个‘大脑’,谈了精密制造这个‘心脏’,谈了全球采购和销售这个‘血管’,也谈了人才这个新鲜‘血液’……可以说,一个科技帝国的骨骼和肌肉,我们都规划到了。但是,”秦奋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一个伟大的企业,一个能够屹立百年不倒的集团,光有这些钢筋铁骨,还不够。它还需要有自己的灵魂,有能让血液在体内持续奔流、生生不息的温度。你们想过,我们这幅宏伟蓝图上,还缺少的最关键、也是最后的一块拼图,是什么吗?”
最后一块拼图?
所有人都是一愣。
王副总下意识地接口道:“是……是企业文化和凝聚力?”
秦奋赞许地点点头:“王副总说的对,但还不够具体。文化和凝聚力,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它需要载体,需要土壤。”
杨主任思索着说:“是完善的激励制度和晋升渠道?”
“这也是一部分,但仍然是‘术’的层面。”秦
奋摇了摇头。
李大柱挠了挠头,憨厚地笑道:“秦董,您就别卖关子了,我们这脑子,跟不上您了。”
大家也都露出了期待而又困惑的神情。在他们看来,刚才秦奋描绘的蓝图已经堪称完美,几乎无懈可击,实在想不出还缺了什么。
秦奋的目光投向那片广袤的土地,声音沉静而有力,仿佛带有洞穿时空的力量:
“这最后一块拼图,就是‘人’的安居乐业,是远风能够吸引人才、更能留住人才的根基!所以,我要建的,不只是一个产业园,而是一座——‘远风城’!”
“远风城?”
这三个字一出,犹如平地惊雷,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瞠目结舌,呼吸都为之一滞。
城?这是什么概念?
“一座能让全世界最顶尖的人才,不仅愿意为了事业和高薪而来,更愿意拖家带口地留下来,把根扎在这里的家园!”秦奋加重了语气,一字一句地解释着他的构想。
“大家想一想,我们花重金从海外、从各大重点院校请来的博士、专家,他们需要什么?他们需要一个顶级的实验室,一个能施展才华的平台,这我们能给。他们需要一份体面的、甚至远超同行的薪水,这我们也能给。但这就够了吗?不够!”
“他们需要考虑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的孩子,能不能上全国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他们需要考虑家人的健康问题。园区里有没有一个高水平的医院,能让老人孩子看病无忧?他们需要考虑生活的品质。下班之后,有没有舒适的住所,有没有电影院、体育馆、图书馆,有没有环境优美的公园可以散步?他们的爱人,能不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