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一上市就脱销,火爆!(第2页)
“四千台?!才哪儿到哪儿啊!”杨主任一拍桌子,“现在全国至少要十万台才能缓解需求!这得猴年马月?!”
“所以,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一方面赶紧协调生产,能多生产一台是一台,同时安排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紧急采购计划,特别是那个内胆涂层和ih模块,”张巧玲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另一方面,我们要安抚经销商和消费者情绪,引导他们预订,并利用媒体继续炒作话题,就炒作‘一煲难求’!”
这正是秦奋想要的效果。脱销本身,就是最好的营销。
他接到杨主任汇报全面脱销的电话时,正在厂区视察新规划的二期扩产车间。听完杨主任近乎崩溃的汇报,秦奋反而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好!”他只说了一个字,“杨主任,这是好事!说明咱们的市场策略完全成功了!现在不是担心卖不掉,是担心怎么生产出来!你那边的工作,从‘卖概念’转为‘卖期待’,现在要转为‘卖稀缺’了。”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沉稳坚定:“立即通知生产制造中心,所有产线,不分昼夜,三班倒,玩命地给我生产!质量绝不能掉!技术研发中心,立刻开始研究新的产能提升方案,能不能优化工艺,能不能增加设备,有没有更快更高效的组装方法!同时,全面启动供应链紧急响应机制,所有关键原材料、零部件,不惜代价,给我抢!去!来!”
“王副总,”秦奋看向身旁的王奎山,“现在是拼命的时候了!你负责协调好一切政府关系,我们需要电力、运输、劳动力等多方面的支持,必要时,可以向市里、省里打报告!”
“孙总监!”他通过电话线传达命令,“你就是战场指挥官!每一分钟都要榨干!确保我们的产能如期爬坡,甚至是超预期突破!工人的奖金、福利,一切以生产为重,我来签字!”
“李总监、赵总监!”他接着对研发团队喊道,“持续优化工艺参数,提高良品率,任何能提升效率的技术手段,立刻实施!同时,新一代电饭煲的研发也不能停!我们的领先优势,要不断扩大!”
整个远风集团,因为远风电饭煲的空前火爆,进入了一种全新的“战时状态”。
工人们得知远风电饭煲上市即脱销的消息后,个个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
“真的假的?咱们厂那个电饭煲,比电风扇还火啊?!”
“我小舅子在上海,打电话来说,那店门口人多得跟赶集似的!”
“报纸上都登了!有人说咱们电饭煲煮的饭,是城里最贵的饭店都比不上的!”
“嘿!看来咱们这弯道,是真超过去了!那纳米涂层,那ih加热,没白费老子们熬夜!”
自豪感和荣誉感,瞬间在工人们中间爆棚了。他们以前觉得做电风扇不错了,现在才知道,厂里搞的这个新玩意儿,是真的“惊艳世界”!秦董没吹牛!
这种热情,直接转化为了巨大的生产动力。三班倒?没问题!赶工?没问题!只要能生产出更多远风电饭煲,让更多人吃到“一口入魂”的好米饭,让远风的名头更响,他们累点值!
在媒体这边,“远风电饭煲一煲难求”的话题迅速发酵,甚至盖过了产品本身的技术细节。各种报道,猜测,甚至是一些略带夸张的描述层出不穷。
《经济日报》:“温州远风再创奇迹:一个电饭煲引爆的现象级市场!”
《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一位上海老读者来信:远风电饭煲,让我想起了母亲的柴火饭香…”
电台脱口秀:“您听说了吗?那个远风电饭煲,现在成了硬通货!拿钱都未必能买到!”
街头巷尾,“你有远风电饭煲吗?”成了新的社交话题。拥有远风电饭煲的家庭,成了人人羡慕的对象。煮出来的米饭,都会被拿出来炫耀或者分享。
最痛苦的,莫过于那些传统家电企业。华生、三角牌,还有一些进口品牌的代理商,全都被远风这猝不及防的一击打懵了。
他们的普通电饭煲,还在靠降价、促销来维持销量,结果那边蹦出来一个闻所未闻的“远风”,搞了一堆他们听不懂的技术名词,做了一堆莫名其妙的广告,结果产品还没见过面,就已经被捧上了天,一上市就卖断货!
“什么ih?什么七层内胆?吹牛的吧?一个做电风扇的能有什么技术积累?”某老牌国企的厂长一脸不屑,但眼神中难掩慌乱。
“我们得赶紧研究啊!他们的产品原理是什么?怎么仿制?!”
“市场部的人都是干什么吃的?人家都把市场炒热成这样了,我们一点消息都没有?!”
“快!买一台回来拆!不惜任何代价!”
但很快他们就绝望地发现,市面上根本买不到远风电饭煲。能买到的,都是比市场指导价高出不少的“黄牛价”。更何况,就算买到了,远风的工艺和核心技术,也不是那么容易模仿的。纳米涂层、ih模块、复杂的控制算法,这些都不是靠简单的拆解就能复制的。别忘了,有些关键设备甚至是红星厂当年自己造出来的。
杨主任和张巧玲则在享受着这种“痛苦的快乐”。他们忙得脚不沾地,一边要处理雪片似的订单,一边要给经销商解释缺货原因,一边还要和媒体保持互动,进一步炒热“稀缺效应”。同时,他们也开始着手规划下一阶段的营销,比如,将那些惊叹的消费者反馈和媒体报道,制作成新的广告素材。
秦奋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太久。他深知,短期的爆发不代表长期的成功。火爆的市场需求,对供应链、生产管理、质量控制都是巨大的考验。一个环节出问题,积累起来的好名声就可能瞬间崩塌。
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如何将远风电饭煲的领先优势,转化为真正的技术壁垒和品牌护城河。
“产量必须尽快提上来,但质量是生命线,绝不能有失。”他不止一次强调,“同时,要加快专利布局。凡是我们独有的技术,从材料到结构,从加热方式到控制算法,全部申请专利保护!国内国外的,都要做!”
“还有,”秦奋对技术研发中心的李总监说道,“要开始考虑新的产品线了。电饭煲只是个开始。围绕着电磁加热、智能烹饪、新材料等核心技术,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李大柱、赵援朝、孙国华等人领命而去。看着他们充满干劲的背影,秦奋知道,远风最宝贵的财富,不是订单,不是现金流,而是这支经过考验、充满斗志、敢于挑战最尖端技术的团队。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
在很多家庭的厨房里,如果幸运地拥有一台远风电饭煲,此刻正散发出诱人的稻米香气。
那些第一次品尝到远风米饭的人们,或许并不知道这小小一个锅里蕴含了多少超越时代的技术,多少工程师和工人的心血。
他们只知道,这碗饭,真的不一样。
晶莹、饱满、软糯、喷香,带着一种久违的,家的味道。
而远风制造,这个名字,也伴随着这股米饭的香气,深入了每一个中国家庭的心中。